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方可認定為硬菜:一、以葷為主,二、量大管飽
其實更準確的說,應該是“飽腹感強烈”。
“硬菜”的這個“硬”字,最初的原意應該是指體力勞動者吃了這道菜后,頂餓。
中午造一頓,去干半晌活兒到了晚上再泡個澡還沒消化完,只想喝點棒子面粥就行了。
用科學的角度來講,就是大量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消化困難,飽腹感強烈。
它不能是精工細作的江南小炒,不能是沒什么油水的白菜燉豆腐,最好是一盤端上來只見肉不見配菜,比如肘子、鍋包肉、殺豬菜、燉排骨、扒豬臉等等。
但逐步的,隨著東北人的熱情,好臉面,“硬菜”也引申為“看起來有臉面的大菜”。
比如在春晚小品《策劃》里面宋丹丹有句臺詞就是:“兒媳婦啊,整倆硬菜,咱家來客人了?!?/p>
這個硬菜,就是比如油悶大蝦、小雞燉蘑菇之類,并不是家常吃的,而是對客人重視的菜肴。
此時的“硬”字,也代表了有這個菜,主人腰板就硬氣,臉面就有光。
在東北,“硬菜”還有個兩對應的反義詞“女士菜”和“小毛菜兒”。
“女士菜”,一般指雪衣豆沙、蛋黃焗玉米、拔絲地瓜這樣偏甜口,精工細作的菜。
“小毛菜兒”,則指不怎么講究時候,湊活一頓下飯的菜,比如土豆絲、地三鮮、尖椒干豆腐。
對于東北男士們,則除了硬菜,還有一種“下酒菜兒”。
其中代表的就是烤雞架子、五彩拉皮兒、干豆腐卷大蔥。
屬于那種吃一筷子咂摸一口酒,沒多少錢,不怕油冷了凝住,能配著白酒吃一晚上的。
總之,
隨著東北文化的流行,“硬菜”這個詞已經被全國朋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接受。
變成了“有大肉、有面子、有分量、顯豪氣”的一種“大菜”的代名詞。
今天天冷,咱們等下吃點兒“硬的”,也成了哥們兒請客聚餐之間得一句調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