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有個根深蒂固的思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種思想廣泛存在于農耕文明,也進一步延申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當然,在農耕文明中,大部分情況也是這樣的。
但在現在社會,商業文明為主,商業文明典型的思想是:風險和機遇并存。
是“風險和機遇”不是“風險和收益”,機遇,僅代表可能會有收益。
看看你周圍,創業失敗的一大堆。這些人中一大堆就是堅信上面的“種瓜種豆,吃苦成人”的。典型的農耕思想闖蕩商業社會。
有點跑題,言歸正傳。新農合是商業社會的產物,也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
她把不可接受的風險化為可接受的風險。
比如,一個大樣本100萬農民,農民每人交380元,國家補貼620元/人,總的是收到10億元,假設有1萬人生病,平均醫療費用6萬元,那用于醫療的只有6億元。
交10億用6億,看起來是交虧了。
但是,一旦參保人是那1萬人中一員的話,一次拿出6萬元得徹徹底底破產了,對參保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風險。如果參保人交380元/年,則是可接收的風險。
這也是所有保險的底層邏輯,是建立在風險意識上的。
對一般農戶而言,這個保險簡直就是福利,花最少的錢防最大的風險。
到這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不交的人不是蠢就是傻。
但我們忽略了一個問題:農民不是均貧富的,有些人能拿得起自付部分,有些人拿不起。
有些人重視自己的生命,他覺得就算借債付自付部分也值。
有些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他覺得不值,或者是環境逼著他做出不值的決定。畢竟自己經濟收入不足以支撐這部分,借錢又無門。哪怕自付的這部分僅僅是千把塊錢。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了,當然可以認為是廢話的答案:因為有些人覺得不值。
但這個問題背后涉及的社會問題,是如何提高農民的收入。
現在很多專家或者代表主張大幅度提高農民養老金。在我看來,這些人只是在浪費社會資源,沽名釣譽罷了,因為現階段根本不可能實現,畢竟錢不會憑空變出來。
我認為基于現實的最有效方法是想方設法盤活集體財產,提高農民的收入。農民有了錢,醫療養老都不是問題了。
有必要說下,我也是嘴皮子黨,這些工作需要奮斗在一線的基層干部帶領群眾去想去做去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