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明白一個很容易忽略的前提:打工人回家的時間,回家之后的大概流程和安排,以及多年以來形成的儀式感。
并且,越是靠近年前,去看電影的可能性就越小,因為他們還有很多別的事情要做。
比如采購,同家人一起的采購。
年貨也好,煙花也罷,還是雷打不動的過年要穿的新衣服,這些,都需要時間。
剩下的就是陪伴,至少剛回來的幾天是,好不容易回家,因為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家庭觀念,又是一年一次的難得相見,家人顯然會比電影重要,至少那幾天是。
而且,要知道因為各行各業的放假安排,恰恰又是臨近年前的幾天,剛好是人流量最大的時候。
一共就那么兩三天,忙里忙外,哪還有什么時間看電影,聚會的聚會,逛街的逛街,吃飯的吃飯,都在忙著大年三十最后的準備工作。
這樣,就更缺少閑情和興趣了。
其實,也不能說不感興趣,只不過電影的優先級并不會排在第一位。
但是在大年三十之后,團年飯也吃了,祖也祭祖,春晚也……這個劃掉,這股積累了一年的團圓的氣總算是卸掉了。
初一之后,走街串巷,各種放飛自我,電影,就自動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娛樂選擇。
你可以認為是儀式感。
也可以看成最感興趣。
但是無法否認的是,看電影這種老少皆宜的活動,真的挺適合所有人。
最后說下營影響。
雖然這看這像是一次被逼無奈的選擇,但它也被動地成為了一次試探,一個風向標,同樣,也是一次冒險。
成了,大家爭相效仿。
敗了,大家老實等待。
無論成敗,都算是跟電影圈子做了一個意料之外的案例分析。
至于最后的選擇,就看這兩天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