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配音方從制片方拿到的音頻,人聲和背景音效本來就是分開的。自然可以只保留環境音效,再配新的人聲語音。
目前絕大多數電影的人聲都不再用同期聲,也就是現場收音了。
都是后期在錄音棚配的。只不過,所謂“原聲”,可能是演員自己配的,而“配音版”則是CV配的。但如果有演員臺詞功底特別差的,比如國內的許多電視劇,或者其他客觀原因,如李雪健老師那種身體原因,也會用CV來配所謂的“原聲”。
既然都是后配的,自然可以保存在不同的音軌里。還有各種合成音效,如爆炸等,都可以保存在獨立的音軌里。
所以,在制片方那里,人聲和背景音效等,都是保存在各自獨立的音軌里的。
需要配其他語言的時候,把這些分軌的音頻交給配音方就行了。
只有在發行版里,才會把這些聲音混合起來,變成一條多聲道的音軌。
但也不是沒有例外。
比如很早之前的電影,音頻沒有分軌,就要想辦法消除人聲,但肯定會對音效造成影響。比如環境音和BGM音量變小,出現回聲之類的。據說還有完全消音后,配完人聲,還重新配背景音的。
還有20多年前的一些盜版配音,沒錯,當年盜版也要配音,不然沒人買。
消音手段十分粗暴,在出現人聲對白的時候,背景音就完全沒有了。
最典型的,各種方言版本的《貓和老鼠》,七八十年前的電影了,不可能有分軌音頻,配音的也拿不到版權,所以原有的英語人聲,再配音的時候,背景音就全沒了。好在《貓和老鼠》里原有的人聲并不多,方言版大都是后加的對白或者旁白,所以影響不大。
此外,還有個最特殊的,就是所謂的“毛子版配音”。可以說是最奇葩的。
因為許多電影的俄語版本,并不是用俄語配音替換原版配音,而是完全保留“原聲”,在原聲基礎上,靠旁白念俄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