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讓六國陷入絕境的,是長平之戰。
這一戰,趙國和秦國在長平對峙。一開始,趙國派廉頗去迎戰,廉頗采取堅守不出的策略,秦軍一時也拿他沒辦法。
可秦國使用了反間計,讓趙國換上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里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可實際上他根本沒有實戰經驗。趙括一到前線,就改變了廉頗的戰略,主動出擊,結果中了秦軍的埋伏,四十多萬趙軍被秦軍坑殺。
這一戰,趙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能力和秦國抗衡了。
長平之戰后,秦國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六國。
就算六國再次聯合起來,也很難彌補和秦國之間的差距。
這時候的秦國,就像一輛開足馬力的戰車,一路碾壓過來。
秦國的軍隊經過長期的戰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戰斗力非常強。
而且秦國的政治制度也比六國更加先進,國家的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都很強。
從經濟方面來說,秦國經過多年的發展,關中平原已經成為了富饒的地區,糧食產量高,能夠為戰爭提供充足的物資保障。
而六國呢,經過多年的戰亂,經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很難再支撐起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秦國采用的是遠交近攻的策略,先把周邊的國家一個個消滅掉,然后再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這種策略非常務實,而且很有效。
六國呢,在戰略上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有時候聯合起來,有時候又各自為戰,根本無法對秦國形成有效的威脅。
比如說,在長平之戰后,秦國繼續對趙國發動進攻,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
這時候,魏國和楚國雖然派兵來救援,但由于各國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救援行動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史記?魏公子列傳》里記載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雖然信陵君率領魏軍解了邯鄲之圍,但這也只是暫時緩解了趙國的危機,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六國和秦國之間的實力對比。
所以,長平之戰之后,六國聯手也注定打不過秦國了。
因為六國之間矛盾重重,沒法形成合力;而秦國軍事實力強大,戰略優勢明顯,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其他國家要么被秦國打得鼻青臉腫,要么就袖手旁觀等著看笑話。這仗還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