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學生寫的劇本,能看出來格式很工整,但是思想深度上,就遠不如北上那幾個名校學生了。表演也比較業余,基本都是學生自己在演,真誠但稚嫩。
像北電的學生作品,由于有青年電影制片廠的支持,他們用的起膠片,請得起演員(大概考研二人組這種熟臉咖位的,腕不大,但絕對是專業演員。)
所以從職業生涯來看,北上名校學生,在成長上肯定要比廣東學生以及全國其他院校的更迅捷,而且攝影剪輯調色這種技術短板,后期會很快補上來。
我當時思考過廣東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優勢,后來觀摩了一些國際大賽的學生作品,突然發現廣東學生拍的作業特點,和東南亞那邊很類似。新馬泰以及臺灣學生的作業,也是攝影剪輯調色比較扎實,但是劇本和表演稚嫩。我想這或許和那邊的學生能更快接觸到新的數碼產品,新的拍攝技術有關。
而且,北電中戲學生拍的作業,看的過程中給人無時不刻傳達出一種信息:創作者是有志于將來進入影視行業的,拍的題材也更關注社會百態。東南亞和臺灣廣東那邊則給人一種玩票的意思,拍的題材沉迷于生活瑣事,你情我儂,校園青春之類。
目前看也確實是這樣,廣東相關專業畢業的學生,從事廣告拍攝和平面設計相關的比較多,進入影視和傳媒的比例遠低于北方。新馬泰也是,廣告行業發展的很厲害,電影產業就一般了。
這里面是否也有地域文化的影響,我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