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資料一般有幾個途徑:
1,圖書館紙書。這很考驗圖書館藏書量,或者說圖書館的財力。好的大學光是圖書館的文獻就能滿足你95%以上的需求,學校不行就去省市圖書館,再不行就去國圖,對于清北人這類離國圖很近的學校來說查文獻不要太方便。
2,專業數據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愛如生基本古籍庫和中華經典古籍庫,前者以影印古籍為主,后者以點校出版物為主,這種數據庫數量很多。問題在于這種數據庫大多都是要錢的,畢竟人家整理文獻也是要恰飯的。一般情況下是學校出錢買使用期限,到期續費,學校師生免費使用。畢竟個人出錢那一年得好幾千。換句話說,學校財力越雄厚,你查史料的途徑就越寬,效率就越高,要是學校預算捉襟見肘可能就麻煩了。
說查資料難就難在財力這里,其實主還要是錢的問題,沒錢就難,有錢就簡單。
當然,免費的也有:
比如中華古籍資源庫,這個在國圖官網就能找到,我懷疑里面能看到的古籍是從微縮文獻來的,因為這清晰度實在是太夸張,不知道比愛如生高到哪里去了。
再比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官網,里面有歷朝《清會典》及則例和《清實錄》檢索系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官網,里面有一大批開放的北洋政府檔案。
再比如韓國國立歷史研究所的網站里面有《明實錄》《清實錄》《朝鮮實錄》全文檢索系統,而且作為境外網站,速度很不錯,完全不需要翻墻。最讓我覺得離譜的一點是它把1962年臺本《明實錄》單獨成書的校勘記散入了原文,用不同字體顏色大小加以區分,閱讀體驗拉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