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中國漢族傳統聚居地區,包括東北,這種過去數億年地質活動普遍活躍、造山帶密布的地區,是不存在像西伯利亞或者印度德干高原那樣地殼平坦的平原的(這兩個地方數億年都沒什么強烈的地質運動),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在內的大大小小平原,都是山脈崛起后形成的周邊地殼斷陷,再經由風或者河流帶來的沉積物填埋,所形成的平原。也就是表面土壤看著平,底下地殼其實是崎嶇不平的。關中平原也不例外,就是秦嶺北側的斷陷盆地,這從關中平原的形狀一望即知。
這個盆地被西邊吹來的黃沙填平,就成了關中平原,黃土由于質地松散,還易于在工具簡單的早期農業時代進行耕種。而黃土的來源,就來自印度板塊的撞擊。印度板塊擠壓抬高了中亞新疆和蒙古地區的山脈,塑造了中國的季風氣候,讓之前和同緯度北非西亞南亞地區一樣廣布沙漠的中國東南變成鳥語花香的森林世界,卻也中國西部地區變得干旱(之前因為西藏地區就部分是海洋,西部相當濕潤),干旱環境加速西北方向山體的風化,粗大的沙粒留在較近的地區形成新疆和內蒙外蒙的沙漠,細小的黃土則被吹到東方,大部分落在黃土高原,小部分被吹到華北平原、朝鮮半島和海洋上。
而且恰恰由于關中在秦嶺北邊,秦嶺擋住了大部分南來的水汽,導致關中比秦嶺以南干旱一些,反而利于早期農業發展,因為砍樹容易一些,樹木生長沒有那么瘋狂,物產少一些野生動物少一些也逼迫當時的原始居民發展在南部森林里人看來費力不討好的農耕。關中是華夏文明先聲的仰韶文化的一個核心地帶,不是偶然。
關中平原北邊是陜北黃土高原,上十千米深的黃土累積被流水沖刷出溝溝壑壑,雖然在五千年前出現了石峁這樣的大城,供養人口的規模還是遠趕不上關中平原。而且陜北和隴東有渭河通往關中,也使得統治關中的政權較容易通過物資控制陜北隴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