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韓國國土交通部披露了此次空難的更多細節。據報道,空難發生前,務安機場塔臺曾向客機發出鳥情預警。客機飛行員報告緊急情況,稱由于遭到“鳥撞”要求復飛,并三次掛出“求救(Mayday)”信號。
隨后,客機在起落架未放下的情況下進行“機腹著陸”,最終撞上跑道盡頭的設施爆炸起火。機身在著陸狀態下前行了約1600米,才撞到了位于跑道盡頭的混凝土材質防護設施以及機場外墻。
據悉,這一混凝土防護設施在距離跑道安全區域外圍約251米處。該設施是引導飛機進入機場跑道的航向信標天線設施,但是通常應為金屬結構,且不應突出于地面。
利爾蒙特指出,大多數機場的導航設施的支撐結構在受到沖擊時能夠彎曲、折疊或壓垮。例如,2016年仁川機場一起事故中,飛機撞上導航設施后無人傷亡。
有輿論指出,務安機場的該設施違反了相關規定,因此才會引發客機撞上該設施爆炸起火的嚴重后果。對此,韓國國土交通部表示,正在對這一設施的設置規定及其與濟州航空事故間的關聯性展開調查,以回應公眾的質疑。
據Flightradar24數據,在墜毀前48小時內(即27日-28日),失事飛機已經在8個機場(曼谷素萬那普國際機場、務安機場、濟州國際機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首爾仁川國際機場、馬來西亞哥打京那巴魯國際機場、日本長崎機場、中國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完成了13次飛行。
據媒體統計,在27日到28日期間,這架飛機執飛的都是短程或中程航線,飛行時間在約半個小時到約5個半小時不等。
韓國《朝鮮日報》稱,飛機在抵達機場后,通常應等待約1個小時,才能讓下一批乘客登機并飛往下一個目的地。但在事發前一天,這架飛機僅在長崎機場等了48分鐘后就飛往下一個目的地。
英國知名航空安全專家戴維·利爾芒特當地時間29日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飛機著陸時無法放下襟翼、起落架并非導致機上人員遇難的原因,而跑道盡頭本不該出現的混凝土設施才是“真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