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法國在羅馬帝國剛剛覆滅的時候,人口是800萬左右,而經歷過墨洛溫王朝后期的混戰后,人口降到600萬左右,這時候的法國人幾乎每逢過節就有肉吃,那時候多少個節日呢?包括禮拜日在內一年大概100多天都在過節。而每逢重大日子比如領主結婚、受洗、騎士出師等等,也要舉行宴會,宴會上會有羊肉、鹿肉、兔肉和野豬肉等肉類,平時平民家庭也會養牛獲取牛奶,養雞獲取雞蛋。而到了中世紀高峰,1300年左右,法國人口暴漲到1800萬,當時的作家留下的記載都在抱怨法國“到處都人滿為患”,“過去每逢過節就有肉吃,現在圣誕節都不見得能敞開吃肉”。也就是說在工業革命以前,人口數量與蛋白質攝入量成反比。歐洲各國的士兵戰斗力,由西向東逐漸提高,法國率先完成統一,能拿出號稱30萬大軍,也很難撬動人口密度只有法國一半的神羅,而如果向東,面對人口密度只有神羅一半的波蘭,那就更是困難了~波立聯邦在17世紀中葉面積有70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00多萬,牲畜數量比人多多了,所以波蘭國王楊索別斯基才能動員10萬高質量的騎兵,面對這種規模的騎兵沖擊,步兵為主,普遍營養短缺的奧斯曼人根本毫無勝算。
工業革命以后,又過了100多年,直到二戰以后,歐洲東亞的平民營養狀況才開始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