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農耕可以提供穩定的糧食,而放牧常常導致食物短缺,加上草原缺乏大樹,取暖只能依靠牛糞,這樣的環境基本上無法進行冶煉。游牧民族想要買鍋都得從中原進口。在中原人眼中,他們就是一群草原上的貧苦者。有時,他們因為饑餓而發動襲擊,大多數情況下是搶一票就跑,因為打不過中原人。
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根本無法考慮營養均衡的問題,首要關注的是能量攝入。能吃飽已經是莫大的幸運,至于蛋白質之類的營養素并不在考慮范圍內。人類之所以能夠在嚴酷的自然選擇中生存下來,是因為雜食性,幾乎什么都能吃,也能維持生計和工作。
農民能夠吃飽飯,不被餓死,這就是他們戰斗力的保障。這也正是“一漢當五胡”的原因之一,當然也包括盔甲和兵器等先進技術的因素。
如果單論力量,古代農民的力量普遍強于現代農民,因為現代農民已經機械化,而現代農民的力量又強于城市居民,這個道理很簡單,城市居民的體力活動較少。
在射箭方面,古人的力量基礎很好,加上弓弩是主要的武器。如果要用一個指標來衡量士兵的身體素質,那么這個指標一定是開弓的重量。
因此,射箭在古代是一項全面的運動,人口基數比現在大得多,到了宋代達到頂峰。當時,宋軍中流行使用硬弓,反而很少有人練習射準。有將領曾抱怨說大家都練偏了。
如此大的基數推動了開弓記錄的極限,史書記載的開弓記錄是岳飛創造的,他能夠開300宋斤的弓和8石的弩。宋斤比現代的斤還要重一些。
然而,開弩的記錄還不止8石,而是達到了驚人的9石,當然這是使用腰弩,可以用全身力量開的一種弩。
當然了,弓弩手在古代軍隊中屬于少數,是精銳中的精銳。在宋代全民習弓的情況下,精銳弓弩手也就萬八千人,這些人相當于今天的職業運動員。有時甚至連將領們都要求他們放箭,甚至放一輪箭要一次賞錢,不給賞錢不放箭的情況也曾發生。
那句話怎么說來著?
別用自己的興趣去和別人的職業相比,尤其是這不僅僅是他們的飯碗,更是保命的工具,你怎么能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