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甑復空,母子相持哭。——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2.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3.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陳去疾《西上辭母墳》
4.生我鞠我長育我,出入腹我何艱辛。——趙與泌《勸孝》
5.提出西方白帝驚,嗷嗷鬼母秋郊哭。——李賀《春坊正字劍子歌》
6.重縫不忍輕移拆,上有慈親舊線痕。——周壽昌《曬舊衣》
7.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白居易《慈烏夜啼》
8.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白居易《慈烏夜啼》
9.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10.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11.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白居易《慈烏夜啼》
12.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13.欲報之德。——佚名《蓼莪》
14.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白居易《母別子》
15.河廣難航莫我過,未知安否近如何?——倪瑞璿《憶母》
16.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白居易《慈烏夜啼》
17.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18.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19.無母何恃?——佚名《蓼莪》
20.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李商隱《送母回鄉》
21.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李商隱《送母回鄉》
22.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王安石《將母》
23.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司空圖《步虛》
24.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佚名《凱風》
25.卅載綈袍檢尚存,領襟雖破卻余溫。——周壽昌《曬舊衣》
26.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短歌行》
27.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黃景仁《別老母》
28.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佚名《蓼莪》
29.哀哀父母,生我勞瘁。——佚名《蓼莪》
30.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蔣士銓《歲暮到家 / 歲末到家》
31.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白居易《母別子》
32.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黃景仁《別老母》
33.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蔣士銓《歲暮到家》
34.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王冕《墨萱圖·其一》
35.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全文》
36.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與恭《思母》
37.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慈禧《祝父母詩》
38.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39.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王冕《墨萱圖·其一》
40.凱風自南,吹彼棘薪。——佚名《凱風》
41.凱風自南,吹彼棘心。——佚名《凱風》
42.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蔣士銓《歲暮到家 / 歲末到家》
43.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44.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王建《渡遼水》
45.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46.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47.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王冕《墨萱圖·其一》
48.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與恭《思母》
49.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孟郊《游子吟》
50.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51.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白居易《母別子》
52.有子七人,母氏勞苦。——佚名《凱風》
53.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杜甫《新婚別》
54.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孟浩然《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涇州覲省》
55.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白居易《母別子》
56.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倪瑞璿《憶母》
57.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鮑溶《將歸舊山留別孟郊》
58.守節自誓,親誨之學。——歐陽修《畫地學書》
59.棘心夭夭,母氏劬勞。——佚名《凱風》
60.母氏圣善,我無令人。——佚名《凱風》
61.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王昭君《怨詞》
62.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白居易《慈烏夜啼》
63.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白居易《慈烏夜啼》
64.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65.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白居易《慈烏夜啼》
66.三釜古人干祿意,一年慈母望歸心。——黃庭堅《初望淮山》
67.有子七人,莫慰母心。——佚名《凱風》
68.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李白《豫章行》
69.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杜甫《石壕吏》
70.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王安石《將母》
71.前者不厭耕,一日不離親。——鮑溶《將歸舊山留別孟郊》
72.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王冕《墨萱圖·其一》
73.蠶桑能幾許,衣服常著新。——鮑溶《將歸舊山留別孟郊》
74.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李商隱《送母回鄉》
75.一飯吐尺絲,誰見此殷勤。——鮑溶《將歸舊山留別孟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