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人早就對一部分家畜這樣操作過。但是,人喜歡的一部分性狀和人所稱的一些缺陷來自同樣的基因或基因組合,想要保留這類性狀,就會將缺陷也保留下來。
這樣的性狀包括而不限于性情溫和、容易馴養、對人類嬰兒低攻擊性等——這些的遺傳基礎似乎包括而不止是輕度的神經嵴缺陷。
在此基礎上,你可以認為“純種狗容易發生遺傳病”“折耳貓被疾病折磨”之類問題出在培育時間還不夠長、未突變出負面效果足夠小的相關基因或足以抵消負面效果的其他基因。看起來,人們還沒打算用更精確的基因改造解決這類問題。
國際遺傳學界通常認為哺乳類近交繁殖 20 世代就算成功。我國在豬的近交系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二十代左右可以篩掉幾乎所有非突變的遺傳病,建立性狀穩定的近交系,用于科學研究、醫學實驗、育種、敲除抗原相關基因后跨物種移植等。
在近親繁殖剛開始的幾代里,需要產生大量的個體,來隨機出相對而言病得不重、能繼續傳代的后代。病情嚴重的個體往往不用你動手去殺就會死。對豬來說,一代內直系血親首輪近親繁殖產生約 20 個后代時能存活的通常不到 2 個。
數代之后,繼續進行近親繁殖的遺傳壓力會迅速降低。而且,要是你想要遺傳多樣性,近交系其實可以靠等位基因的少量差異產生看起來非常不同的性狀并各自純化,比非近交系更容易控制。用基因編輯等手段在近交系里引入新性狀并讓其傳代繼承也特別容易。
關注遺傳病,要考慮到在今后的傳代過程中仍然可能突變出新的致病基因。這一切不一定值得。
自然界有一些動物擅長近交。例如鴿子一般一窩生兩個蛋,孵出的雛鴿若是一雌一雄,長大后就能繼續繁殖。我國的麋鹿一度瀕臨滅絕,僅存的 10 頭在人的保護下近親繁殖,恢復到上千的數量。無脊椎動物里這樣搞的就更多了,你可以看看蚜蟲。
對培養實驗動物的人來說,帶有特定遺傳病的近交系也可能有用,例如每一代都得腦瘤的豬可以用來研究腦瘤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