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之所以會像上癮一樣不斷地討好別人,在其潛意識中最大的一個動機其實是:期望所討好的對象能夠對自身的這種討好給予相應的回報,來消除內心的無助感和不安全感。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當我們感到害怕和無助時就會去討好,盡力贏得別人的喜愛,以此找到依靠和依賴、感到安全。”
可是當你討好他人時候,實際上已經承認了自己的無助感。
所以這種情況放到現實中就變成:
越是討好別人,別人就越不把你當一回事,越看不起你。而你,也會愈加覺得自己一文不值,還身心俱疲。更可怕的是,一旦別人接受了你的人設,之后你只要稍有拒絕或排斥,就會遭到比普通人更多的不滿和非議。
久而久之,陷在這樣的泥沼里更難自拔。
首先,討好者要明白,你不是全能的神。
每一個擁有“討好型人格”特質的人,內心里都有著全能幻想。
他覺得別人的情緒跟自己有關,自己的所作所為控制著他人的情緒,所以要為他人的情緒負責,想要所有的人都喜歡他。
可是矛盾和沖突在一段關系里是正常的,別人的情緒也都跟他無關。因為無論是誰,都不可能讓任何人都喜歡自己。
要明白,我們有權拒絕他人,即使這種拒絕使他人感到失望,那這也是他們需要去處理的情緒,你也無需對他人的情緒負責。
其次,用“行為實驗”來檢驗你的預設。
很多討好型人內心都有不被認可、不被喜愛的恐懼,他們心里都有這樣一個“預設”:那就是我不能夠對別人說不,否則別人就會生氣,從而不喜歡我,而我無法承受他們的不喜歡和生氣。
討好他人,其實就是為了平息自己內心的緊張和不安全感。
我們可以根據行為心理學中的行為實驗,來檢驗自己的預測是否真的會發生。
具體做法是,列出幾個讓自己感到恐懼的事,然后從最容易、最簡單的那一項開始挑戰。
比如說,你總是不敢拒絕他人的請求,那么下次再遇到你不想要答應的事,你可以嘗試表達自己的拒絕,看看對方會有一個什么樣的反應,這個反應跟你預設的是否一樣。
根據認知行為心理學的理論,一個人改變了他的行為,就可以改變他的思想和感覺
如果你發現,你的預設跟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那么持續獲得積極的反饋將有助于打破這個行為模式。
然后,在一個安全的關系里去做真實的自己。
討好人格的形成一般都跟童年早期的經歷有關,可能他有一對需要去照顧情緒的父母,或重要他者,久而久之,為了討好他者而壓抑了真實的自我。
關系里受到的“傷害”,也需要在關系里“治愈”。
討好者需要去建立一段安全、穩定的關系,比如尋找咨詢師。
咨詢師會給來訪者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咨詢師不會對來訪者提出要求,更不會離Ta而去。
來訪者可以在此探索自己行為背后的原因,擺脫對于外界贊賞和認可的依賴,認識到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是值得被愛的。
最后,專注一個領域變優秀。
一個人的價值感和自尊感,往往離不開工作與成績。尤其是在成年人的社交關系中,對方如何對待你,根本取決于你是誰。
當通過學習與工作,建立了較強的自我價值感時,也就沒必要討好他人了。當你擁有足夠的價值,別人自然會尊重你,你的自我貶低并不會為你贏來真正友好的回應。
要明白,總是討好他人,是無法吸引到真正欣賞我們的人的。
希望每個討好者都能愉快地去做真實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