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出現的年份,往往是大旱之年,所以古代有“旱極而蝗”這個詞匯。
從科學角度出發,蝗蟲喜歡把卵埋在地下,并且要求土壤中水分含量僅有10%~12%,壤土為15%~18%,表土氯離子含量在0.2%~1.2%之間。
蝗蟲卵適宜的發育環境,當土壤中水含量超標時,蝗蟲卵的成活率就會大幅度降低,這是因為潮濕溫潤的環境會滋生微孢子、真菌、細菌、病毒等,這些東西除了會破壞蝗蟲卵外,它們還很容易寄宿在植物體內。
當微孢子、真菌、細菌、病毒進入蝗蟲體內后,會導致蝗蟲基因發生突變,降低蝗蟲繁衍能力,致畸率大幅度提高,部分真菌還能直接導致蝗蟲致死,例如蝗蟲感染綠僵菌后,5~12天內就會病發身亡,并且由于蝗蟲喜歡群居活動,一只蝗蟲感染,往往就能消滅一整片區域內的蝗蟲。
那么蝗災出現的科學原理就浮出水面了,如果某地區較為干旱,土壤含水量低開裂后,陽光熱浪會消滅這一片的真菌,提高蝗蟲族群整體的成活率。
20世紀80年代,我國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攔洪蓄水,疏浚河道,大量蝗蟲分布地帶的土壤含水量超過標準,微孢子、真菌、細菌、病毒開始大量繁衍,不利于蝗蟲生長繁殖。
此外,部分蝗蟲出現地區還會派人噴灑藥物,例如卡斯克、馬拉硫磷原油、來福靈等,又或者散養一些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以前古人不知道蝗蟲的習性,科學知識匱乏,但在有了先進生物監測儀器后,我們很快就發現了蝗蟲的致命弱點,再加上大量修建水利,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很難再出現大型蝗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