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多的安徽人流向江浙滬,具體點說,環太湖的吳語區之根本動因,無外乎兩個字:搞錢。
江蘇的昆山、常熟、張家港,浙江的慈溪、余姚、柯橋與紹興,蘇州與寧波等北吳城市已實現了全域工業化,由大隊企業做起,難以計數的工廠、多元齊發的產業園為東來的安徽勞工們提供了謀生的崗位。
上海之于安徽,不僅是白茅嶺、軍天湖等飛地的持有主,亦是三線建設時期支援合肥,為之打下最早的工業基礎的良師。知識分子與管理層間的交往不斷,基層群眾自然也聲聞“去上海發大財”的種種鄉間“傳奇”,80年代逐漸放寬人口流動后,便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來滬潮”。恰上海又是一座集工商于一體、化傳統和新興為一身的“超級城市”,安徽人對上海的向往甚于南京五倍,毫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