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證偽性指的是,一個已經被現有實踐證實符合事實的“姑且被認為正確”的科學理論,在理論上應當存在被證偽的可能,但在實踐上又不允許真的被證偽。因為一旦被證偽,它就立即被證明不是科學理論,需要修正或重建。
以質能守恒定律為例,它指出,任何一個孤立系統(既不與外界交換物質也不與外界交換能量的系統),其內部質能都是永恒不變的。這就給出了一種理論上的證偽方法:只要你能在實踐中發現任何一個孤立系統的內部質能發生變化,你就能推翻質能守恒定律。然而在實踐中,人類迄今為止從未發現孤立系統內部質能發生變化的情形。也就是說,質能守恒定律從未在實踐中被證偽。如果未來的某一天,人類突然發現封閉系統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的內部質能發生了變化,則質能守恒定律將立即被證偽,立即被推翻,從此不再是一個科學的理論,于是人們會修正它,或者重建它。
需要強調的是,一個科學理論,即便被證偽、被推翻,人們也不一定會拋棄它。因為它在被證偽之前就已經被證明是可以解釋現實的,被證偽、被推翻只不過是增加了該理論的解釋范圍限制。一個科學理論被證偽、被推翻后,如果人們發現它在解釋范圍內對現實的解釋,居然比新理論更簡潔和(或)更直觀,且解釋精度也滿足需要,則人們仍然會認可該理論的科學性。由此可見,一個理論的科學與否,并不是那么純粹的非黑即白,而是存在“科學程度”“科學范圍”和“解釋精度”的連續性和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