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數對比肯定有人做,我說說參數之外看不到的、用在刀背上的好鋼:
1,車身材質。
s級用更多的鋁材,如機蓋、備箱蓋、四門、翼子板及機艙內減震塔都是鋁沖壓和鋁壓鑄件,甚至有不惜成本的鋁塑、鋼鋁復合件,好處是輕、碰撞吸能好、保命,而且車身抗扭強度高(太低了不止不安全,慢速過溝坎還會擰的吱扭吱扭響)。缺點是貴、撞了只能換件不能鈑金。有了鋁件,傳統的車身點焊技術力基本沒用,就得上幾套貴的咋舌的鋁連接設備(鏇鉚、沖擊鉚、激光焊等),這都是綠油油的美金在燃燒。
2,隔音材料。
到4s,你可以試試分別坐在使用同樣發動機的e級和s級車內,油門轟到同一個轉速,車門一關,高下立判。奔馳車在級別之間隔音效果差異非常明顯,s級一關車門整個世界都安靜了。這得益于更多、更優異的車身阻尼膠、隔音棉、發動機懸置、隔音玻璃等等等等……隔震、降噪(NVH)不是簡單積少成多的工程,而是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三分貨就得好幾塊了。發動機運動件的精度要求也有差異,六、八缸機比四缸機某幾個加工精度要求高出數量級,具體例子不是我專業,舉不出,但偶然看過資料,這也是安靜的另一方面原因。
3,輔料選材。
更多環保材料,氣味要求更高。
比如車身注蠟,s一定是氣味小的水基蠟,e不一定。當然,別瞧不起e,很多所謂高端品牌,注蠟都不是標配。這薄薄的一層蠟能保車門內板、邊梁等經常進水的空腔不會生銹,再牛的鍍鋅板和電泳漆也比不了這層蠟,哪天路上你看到車門下段從里往外銹的好似糖酥餅一樣的車,那就一定沒注蠟,從內往外腐蝕,發現時就沒救了,一碰就漏。相反,如果發現車門下沿殘留些許黃色黏糊糊的“油滴”,實際上是注蠟的跡象,是車的加分項。
另外,車身阻尼墊、密封膠一定是漆前機器人噴涂后再整體烘烤的,均勻如“魚鱗紋”,和人工涂膠以及漆后人工帖的瀝青片相比,均勻、美觀、隔音效果也好、氣味小。
再有,用二氧化碳代替134a做空調冷媒這種真金白銀搞環保的事(空調系統需要從壓縮機到蒸發器甚至每一根管路都要重新設計開發),e想都別想,s是真上車好些年了,而且,誰見過宣傳這點?
4,內飾用料。
更偏重細節和質感。
比如真皮,lugano和nappa都是真皮,也確實都是牛皮,但因為鞣制、表面處理工藝不同,手感完全不一樣的。即便nappa也分大小廠,甚至牛的產地也有高下之分,好的nappa摸起來真的有肌膚觸感,尤其加熱的座椅,閉眼摸,那觸感…就像你熱戀女友的……手,懂的自然懂。
另外,皮料接縫處更多使用“雙縫線”工藝,就是拼接處兩邊各看到一道縫紉線,好奇的可以自行百度下這種縫紉方法,實際上是縫了3道線,內一外二,和常見的單縫線對比,除了美觀、結實外,更重要的是接縫處平整、沒有起伏。by the way,用在奔馳abc級低配車型上的artico“皮革”,是人造革。
再如,內飾背后的發泡pu材料,也就是讓你摸起來軟乎乎的那層泡沫,不同化工廠的氣味(有機揮發物)是不一樣的,頂級的一般出自那么幾個大廠巴斯夫、陶氏之類,抗高低溫和抗紫外老化的性能都更好,換句話說就是那種柔軟的質感可以維持更多年,不至于三五個冬夏循環下來就變硬變酥,一按一個坑。
還有呢,儀表臺的觸感,自然做的越軟越貴,同時,氣囊開裂線是絕對不能看出來的,車開了十年后也了無痕跡,實際上從骨架到發泡再到皮面都要有減薄設計,保證氣囊彈出,但正面就是要“長久無痕”。在此基礎上,s級還可以選帶菱形裝飾線的真皮儀表臺,e加錢都沒有。
沒完,注意看BBA通風座椅皮面密密麻麻的通風孔,每個孔都干凈利索。再看看某些低端品牌車,時間長了每個孔里都“滋毛”,有近似“抓絨”效果。玩過手工皮具的知道,開小孔,均勻且長時間無纖維剝離,學問挺多的。但宣傳頁上都叫“真皮座椅”,并沒毛病。
沒了(liao三聲),木裝飾件,開裂、疤痕、黑點通通不能出現,相鄰的幾個木飾件在紋理、走向、紋間距上是有風格一致性要求的,不能門板是縱紋、儀表臺是橫紋,那樣關起門看會很別扭。怎么實現呢?方法很粗暴——同一棵樹展刨出木片,再連續裁切出這一臺車用的木片,不許拼接!掌握這個點之后,再去看s和e,門板、儀表臺以及通道箱上的煙灰蓋板,木飾件都是從左到右貫穿(c級儀表臺就沒有木件),區別呢就是木飾件的面積和長度,差異就在這——面積越大,就越難選出合格的木材,木片利用率低、報廢率高,零件價格自然就高…嗯,“奔馳家具廠”和“奧燈廠”的綽號可都不是浪得虛名。 By the way,很多低端車的裝飾件看起來像木頭,配置表寫“木風格裝飾件”,紋理風格也出奇的一致、連貫,但摸起來確沒有細微紋理感,反而光滑細膩……這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這是百分百塑料。
最后,上一代s級(w222)中央扶手箱前部的車機調節銀色旋鈕,那首飾般的質感配合清脆且清晰的咔噠聲…上手就不想撒開,比手串盤著過癮,收音機咔咔跟著不停換臺都不在乎,就要盤它,生生把零件做成了手把件。
以上種種細節,可能到車報廢車主也意識不到幾點,但,一換車馬上哪都覺得不舒服。“細節之處都是魔鬼”,這些點滴之處,從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全方位傳遞給車主“有點不一樣”的信息,積少成多就成了那句“我靠,這S級才tm是奔馳啊”。
插一句題外,說到收音機,我注意到一個小細節很多品牌設計存在著差異,就是開機和換臺時音量漸入漸出的效果。開過一些低端車,音效不說,就換臺按鈕按下,揚聲器馬上、立即、無縫切換,連續按就連續切,期間能體驗白噪音、忽大忽小、不同音效……瞬間不想碰換臺鈕,甚至反手關了收音機。豪華車在這點很統一,大多都是漸入漸出的,你開始連續撥奔馳換臺鈕時,聲音先漸漸隱退直到靜音,此時隨著撥動旋鈕能通過屏幕看到收音機頻率在變,但揚聲器是始終沒有聲音的,只能聽到撥鈕咔噠聲,直到你手停下來,一秒后聲音才再次漸入…這種細節,才是那幾個高溢價的車標背后真正的“手藝”,就像酒和茶,度數和包裝不代表高端,你得細品,咂摸嘴那種,才能發現些許差異。
差不多就寫這些吧,如紅旗、蔚來等國產沖擊高端品牌的設計團隊有人看到,甚感欣慰。
彎道超車,掌握三電這些核心技術是基本,但想提高品牌溢價率,配置表之外的細節之處真得用心琢磨、打磨,否則,還是在賺辛苦錢。一代一代汽車人把經驗教訓轉化成標準里的細節和參數,某種程度上算把“豪華”給量化了,這事兒得堅持…看看故宮里那些玩意兒,咱祖上玩高端才是真行家,到咱們這代有機會把祖上的手藝撿起來并工業化,那時候,不用沖擊,咱自然就是潤物細無聲的那種高端。
積跬步,至千里,從奔馳說到國車,跑題,但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