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事情我一直想不明白,就是被稱之為“語言”的“語音”是怎么產生的,我始終覺得語音的產生非常的魔幻,先說下為什么會想到這個問題就是之前在逛知乎的時候看到一個問題說“是語言基于文字,還是文字基于語言”,當然這里的語言就是我前面說的語音。我看很多回答說文字基于語言,大概意思就是先有語言再有文字,我思考了下,感覺很困惑,就是我們知道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字本質上都是一種范圍內的社會規約(就是說在一定范圍內大家共同遵守著這個對于世界萬物解釋的“語言文字”的約定)當然,這個范圍有大有小;但是當我們追溯到最初的最初來說,那這種“語音”社會規約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這也是為什么讓我很困惑的點,因為對于文字或者說在那時候只是一個象形的符號(當然文字本身也是一種符號),文字本身的社會規約的建立是有社會基礎的,一個區域內的人共同生活在一片區域內,共同看著一座山一棵樹一片水,在這種情況下,我把事物通過象形的符號畫出來,很容易就能被理解我想表達的含義,而且也極其容易被他人接受,但,語音呢,語音的共同是怎么來的,這是讓我及其迷茫的一個點,或許可以說通過模仿動物的聲音來指代動物,羊就咩咩,牛就哞哞,老虎就吼吼,這當然沒問題,但該如何指代本身就不能發出聲音的事物呢,山該怎么發出聲音,樹該怎么發出聲音,水該怎么發出聲音,更不用說一些動作該怎么發出聲音了,就算可以發出聲音,但聲音的隨機性也足夠大,完全不具備共同理解的基礎而且也無法以一種相對固定的形式出現,在這種視角下,我始終想不明白,在最初指代性表意性那么低的語音是怎么先于文字或者說符號出現或者說發展。
然后還有說法說當今有很多部落或者說什么落后文明他們可以只有“語言”(也就是我想表達的語音)而沒有文字但仍然在發展以此作為佐證來表明語音是先于文字發展的。(因為我只是聽說并沒有具體去了解過,但我覺得應該還是會存在一定的符號體系不可能完全沒有的,除非本身語音文字體系已經成熟后面因為種群居住地的遷徙導致文字散逸,只留有語音(就像小孩子在識字之前已經能進行對話交流而不需要依賴于文字,但這種情況是建立在語音已經十分成熟的基礎之上的))但我本身的視角是我上面說的那種視角,對于這個問題,以我的觀點看來是因為他們人口不多,所居住區域有限,生活仍處于僅勉強維持溫飽生存的情況下,以及所接觸和所交流的事物渠道單一有限或者多為動物,語音以及少量的符號足夠解釋和涵蓋他們生活的全部,并且其種群內部本身的交流也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解釋他們為什么僅依靠語音而不需要誕生成熟的文字系統。
當然,上面所說的全部都只代表我個人的觀點,但這可能也往往拘束了我,所以希望有大佬可以幫忙高屋建瓴,指點下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