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無需仔細分析這句話,但魯迅在這里關于“價值”的解釋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之所以說某個事情是“悲劇”,是因為我們已經對其進行了情感的投射。比如,你在野外看到一只狼吃掉了一只羊,你不會覺得這是一個“悲劇”,因為狼吃羊就是很正常的自然現象。但假如你帶著你家的寵物狗出門,結果突然出現只狼把狗咬死了,那你就會難過,因為寵物與你是有情感聯系的。這也就是說,我們說某個東西遭遇不幸有點“可惜”的時候,前提是默認這個東西有價值,而這種“價值”又是對個人、群體或者一個大的社會的整體來說的。
為什么說“價值”是一個是“對個人、群體或者一個大的社會的整體來說”?因為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價值體系,也有不同的立場。如同樣是寫有關中日戰爭的作品,站在中國作者的立場上,寫中國軍人英勇奮戰,全殲了一隊日軍,這就是令人高興的事情。但如果站在日本作者的立場上,假如他的祖輩就是那隊被殲滅的日軍中的一員,那他肯定會覺得這是一個悲劇——至于說他覺得悲劇的原因,是因為祖輩被人打死了,還是因為加入了一場自己也覺得不正義的戰爭而死亡,那就要看創作者本人怎么想了。
而喜劇就可以不講“價值”。《愛情公寓》里曾經有個情節,說有一段幾百只豬排隊掉進水里的視頻在全網爆火。我不知道這個情節是不是抄襲,但是在當下的互聯網,類似的這種視頻的確非常多,而且很多視頻一看就覺得很好笑??蔁o論是開頭的甩假發還是這種幾百只豬掉進水里,它的確可以讓人發笑,而且是不假思索的直接發笑,但很難說這種笑可以在藝術層面展現出什么價值。
至于為什么悲劇要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文學作品中價值的呈現需要借助超常態的方式,這樣才可能打破普通人日常的生活經驗從而對問題進行思考,而“毀滅”就是其中最為有效的一種。還是用前面舉到的例子,現實中很多東西都有價值,但是當普通人接觸多了這些東西,對其習以為常之后,就會忽視其價值。只有當這個東西消失了、毀滅了,他們才會意識到這個東西的存在。就像很多人經常寫到的,父母在世的時候,沒覺得與父母的感情有多好,但父母離世之后,卻會覺得少了很多東西,而這就是“價值”產生空間了。
在題目提到的例子中,如《三國演義》里,幾乎所有的主角和配角都是帶著遺憾離世的。哪怕是作為“反方”的曹魏陣營,曹操未實現一統天下的夙愿,曹家的后人則被司馬家篡奪了權位。盡管從歷史現實來看,晉在治理國家、制度變革等方面也有一定貢獻,但是從《三國演義》的文學角度來看,整個三國群雄爭霸了數十年,涌現出無數千古風流人物,最終統一天下的卻既非曹操也非劉備,而是司馬氏,不免令人唏噓。
而換個角度來看,假如三國的結局是劉備一統天下,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皆位極人臣、恩蔭子孫,那么這些人不過是歷史上上演了無數次的改朝換代而已,他們的故事就不會如此為人傳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價值以及“悠悠蒼天,何薄于我”的悲劇感,也只有在蜀漢偏居且最終投降的結局下才會凸顯。
在優秀的文學寫作技法的加持下,讀者可以更好地代入其中,但又因為知道這是文學作品而可以跳出,這樣也就更好的感受到作品的價值。而“喜劇”往往就缺乏這樣的反復回味的價值——如果一定要給喜劇加上一個“悲劇內核”,那喜劇元素大多都不是必須的,它本質上也還是一個偽裝成喜劇的悲劇。
當然,以上所說的“喜劇”、“悲劇”與美學意義上的“悲劇藝術”、“喜劇藝術”并不是一個概念——在美學領域中,“喜劇藝術”也有其價值,而大眾日常話語中談到的“悲劇”多指的是結局不圓滿的作品,而“喜劇”指的則是讓人發笑的具有娛樂性的作品。由于這個問題本身也是從這個角度來問題,因此上面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是從這個角度來入手的。如果想更多了解美學意義上的“悲劇”、“喜劇”,那就需要看更專業的美學、文學相關的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