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對手機app上癮的角度,談一下如何利用相似的原理,一定程度上,愛上學習/工作。
01
你手機里,每天使用時間最長的app是什么?
話說,雖然我們愛玩手機,但我們是有偏好的。我們對某些或某個app,更為“上癮”。
同樣是購物app,同樣是購買水果的app,同樣是讀書的app,你有自己特定的喜好。
這說明啥?我們其實是經過選擇的,在玩兒的過程中,我們能清楚地感知到每個app的不同體驗。
就像是,如果和一個人相處時我們覺得愉悅,那么我們就會自然而然、不多加思考地更愿意親近他/她。
所以,軟件開發者們(對不起,我也不知道是誰在做這些事情orz),才需要不斷地優化app的頁面、功能等,推出一個又一個新的版本。
02
尼爾·埃亞爾的《上癮》這本書,提供的是「如何打造一個讓人上癮的產品」的方法論,以及對其背后原理的分析。
嗯,今天,我們從對app這類產品上癮的角度,來分析,如何利用相同的規律,讓你一定程度上,不奢求對學習和工作上癮,但起碼,能夠讓它變得更容易、更愉悅一些。
我們開始吧。
《上癮》提出了一個「上癮模型」,包括四個環節:觸發(Trigger)、行為(Action)、不確定獎賞(Variable Reward)和投入(Investment)。
接下來逐個分析。
03
觸發(Trigger)
如果以app來說,比如微信,當我們聽到消息提示音時,會去跟人聊一會兒。——消息提示音就是trigger,是來自外部的刺激。
如果我們感到孤獨,也容易拿起手機打開微信。——孤獨就是trigger,是來自內部的刺激。
那么應用到學習/工作中,其實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觸發機制。有一個很知名的做法是,給自己定下一些規則,比如:
當我回到家,看到跑鞋和運動衣,我就換上裝備去跑步;
當我跑完步,我就去洗澡;
當晚上10點的鬧鐘響起,我就開始讀書;
……
設定好時間和地點和情境,然后當滿足這一條件時,你就直接去執行相應的行為,而不需要經過各種掙扎。
想一想你的哪些日常任務,可以制定這樣的執行語句:if……then……
設定好trigger,你的執行力會大幅增強。
04
行為(Action)
觸發之后,我們需要執行動作。
想一想,一個app怎樣才會給你好的體驗?頁面需要流暢,完成一個任務的步驟不能過多,否則你很容易在中途放棄。
如果淘寶買東西,從搜索到支付,需要經過十步,那你可能就沒有買買買的欲望了。
你看,哪怕是一個娛樂放松的app,也都是經過不斷優化步驟、讓過程更流暢、更簡易,才能提高用戶的動力和黏性。
人…太懶了……真的。
那么如何應用到學習/工作方面?如果讓你今天早上起來,立刻進入狀態做事。但你并沒有做任何準備,那么這個啟動的過程,步驟非常復雜,你很容易放棄。
我提供幾個有效的小方法啊,讓啟動的步驟變得盡量少:
1>前一天晚上,安排好第二天要做的事情;
2>提前把桌子收拾好,甚至可以把書打開到自己要開始看的那一頁,而不是放在書包里,還需要你找以及掏出來;
3>先從容易的任務開始;這一點是因為,人容易在開頭放棄,但其實一旦開始,就容易進入狀態,對“5分鐘啟動法”有了解的胖友,都明白的。不了解的戳這里:克服拖延癥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
總之,讓你每次的學習/工作,都盡量是簡便、相對易執行的流程,而不是手忙腳亂、繁瑣復雜。
這也是我之前提倡,不要把一天的任務安排得過多、過細、過復雜的原因。
對于做事的流程來說,規則越簡單越好。想一想,就連玩手機,你都是很懶的;學習/工作這么辛苦的事情,更得堅持貫徹這個原則。
05
不確定獎勵(Variable Reward)
獎勵機制這個原理,都被說爛了。然而,實際上,更有用的,是不確定的獎勵。因為,人對確定的可預知的獎勵,是會麻木和免疫的。
你每次打開朋友圈、微博、知乎,都不知道會看到什么,這種不確定的獎勵,才是最吸引人的,能刺激人腦產生更多的多巴胺。
所以知乎、微博、淘寶等,都會有推薦機制。正是因為不確定,所以你一刷起來就沒完沒了。
《自控力》中有顆栗子,對于戒煙和戒酒,最有效的干預療法叫做魚缸法。那些通過了測試的病人,可以從魚缸中抽出一張紙,獲得0~100美元的獎勵,這個獎勵是不確定的。
用魚缸法進行干預治療的病人,比那些以確定獎勵來進行激勵的病人,堅持的時間更久,而且不容易復發。——我是第二次用這個栗子,引自我之前的文章。
你可以學學魚缸法,把你想要的東西、想花時間做平時卻沒有去做的事情,放在小盒子里,每次完成任務時,做一次抽獎。
大腦期待未知的、不確定的獎勵,這會讓我們更有動力。這是獎勵機制的高階玩法,也是更有用的玩法。
06
投入(Investment)
投入,通俗點解釋就是,你在一個app上花了時間、寄托了感情,那么你就輕易不會注銷。
再比如,如果你和冷冷在公眾號上互動過,那么我們就會建立更深刻的聯系。
如果你在一個人身上花費了時間和精力,你就會更珍惜他/她。
對于學習/工作來說,可以這樣理解,當你堅持了一定時間的努力之后,一方面是你會有成就感,如果帶來了正反饋,自然愿意堅持。
另一方面是,你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許多,如果不繼續堅持,前面的努力就全白費了。嗯,換句話說,你有了「沉沒成本」。
所以,一開始的堅持和投入,是很重要的。就像是,哪怕現在,有另一個產品比微信的體驗更好,我們也很難愿意舍棄我們的投入,選用另一個app。
雖然一開始是最難的,但是,當你有了一定的投入,你就會漸入佳境。
總之,還是那句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07
嗯。《上癮》這本書就不推薦你們看了,如我前文所說,它是圍繞著打造產品來書寫的。
但是,我這么一通分析和應用下來,是不是還蠻有道理的?真的完全可以應用在學習/工作上面。
設置觸發點、簡易化行為、不確定獎勵、增加投入,從這幾個點入手,讓我們,像愛玩手機一樣,愛上學習/工作。世界真奇妙,一切事物都是共通的。多好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