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只要看看原著,再有點生活經驗,你就不會疑惑了。
首先,金光寺里外不少垃圾
根據和尚所言,金光寺從三年前,九頭蟲下了一場血雨,盜走佛寶舍利子之后,就已經廢棄了。
任何建筑,只要廢棄時間久了,就會有蛛網,臟亂差。而在金光寺里外,除了蛛網,還有飛蟲、老鼠屎等垃圾。
師徒們進得門來觀看,但見那:古殿香燈冷,虛廊葉掃風。凌云千尺塔,養性幾株松。滿地落花無客過,檐前蛛網任攀籠。空架鼓,枉懸鐘,繪壁塵多彩象朦。
而等到唐僧和悟空進入到塔中,作者又寫到里面還有飛蟲、老鼠屎等。
層層門上琉璃燈,有塵無火;步步檐前白玉欄,積垢飛蟲。塔心里,佛座上,香煙盡絕;窗欞外,神面前,蛛網牽蒙。爐中多鼠糞,盞內少油熔。
有這么多臟東西,如果不打掃,怎么能往上爬呢?有這么多臟東西,如果不先打掃,難不成還要容忍這些臭味,然后繼續往上爬嗎?不可能的事。
換句話說,唐僧不先打掃了底層,他都沒法往上去。
其次,金光寺有十三層之高
金光寺不是只有三層高,事實上,金光寺足有十三層高。
唐僧用帚子掃了一層,又上一層。如此掃至第七層上,卻早二更時分。那長老漸覺困倦,行者道:“困了,你且坐下,等老孫替你掃罷。”三藏道:“這塔是多少層數?”行者道:“怕不有十三層哩。”
十三層是很高的,原著中唐僧還是個胖和尚。
想象一下,一個胖子,能一口氣爬到十三層樓嗎?就算他能,好不容易爬到了十三層,是不是也得休息一會兒,然后才能繼續打掃?
如果這樣的話,豈不是說,唐僧忍著臭爬到十三層,還得聞著臭味嗎?何況,唐僧那會兒已經沐浴更衣了,要是滿頭大汗爬到十三層,還得一直聞著臭,那就白洗澡了。
但凡有生活經驗的人,恐怕都不會這么做。而且,那種長期沒人住的房間,不僅臟臭,還有一股霉味,那種氣味聞久了都不好受。
一層一層打掃,一層一層清理,從底層開始,這樣不僅可以不用長時間忍受那些骯臟和臭味,還不那么累。否則,一口氣爬到頂層,再去干活,肯定會覺得特別累。
所以,唐僧從下層開始掃塔,恰恰能證明他 (也可以說是作者)很有生活經驗,或許,這和唐僧自幼做和尚有關。
我再補充一點。
九十一回,唐僧掃塔,也是從下往上掃。
沙僧取了袈裟,隨從唐僧,到了一層,就披了袈裟,拜佛禱祝畢,即將笤帚掃了一層,卸了袈裟,付與沙僧,又掃二層,一層層直掃上絕頂。那塔上,層層有佛,處處開窗,掃一層,賞玩贊美一層。
我理解就是,每一層都清理干凈,然后開窗通風。也許每一層的垃圾都先暫時堆放著,最后統一處理,從上面帶下來。也許有其他辦法。
最后,從下往上掃塔有深意
在西游中,很多普通的事情,不能做普通理解,很多怪異的事情,也往往含有深意。
唐僧掃塔,也是這樣的道理。
清代悟元子道士子在點評唐僧從下往上掃塔時,是這么說的。
開了塔門,自下層往上而掃,掃了一層,又上一層。道必循序而進,下學上達,自卑登高,層層次次,諸凡所有,一概掃去,不得一處輕輕放過。
大概就是說,唐僧從下往上掃塔,就像人學習、修行一樣,需要從底層開始,從基礎開始,一層一層來,一點一點往上進步,這樣才對。而且,底層任何角落都不能放過,要一概打掃,不放過任何一處。
后面,悟元子道士也說了掃塔就是修行。
一座七層者,七為火數,心為火臟。掃塔者,掃去人心之塵垢也。塵振掃凈,人已無累,由是而修大道,大道可修。
掃塔就是掃去人心上的灰塵,只有灰塵掃干凈了,人才能進一步往上層修行,直到修行成功,才能修成大道。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唐僧掃塔也必須從下往上掃,一點點打掃干凈,不然他也不可能修行成功。
如果感興趣,可以看看悟元子對西游的注評,也很有啟發。
這一回的回目,就是叫“滌垢洗心惟掃塔,縛魔歸正乃修身”。似乎也能說明,掃塔寓意著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