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
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長短優劣。
如果他人對自己做了較低的評價,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自己也低估自己。
心理學家發現,很多性格較內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別人的低估評價而不愿接受別人的高估評價。
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很多性格內向的人,也多半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當然越比越覺得自己不如人,越比越泄氣,就會產生抑郁感。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反省自己。
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不足有較多的了解,就力求自我完善,因此對自己要求較嚴,但越來越覺得自己不足,加之「暈輪效應」影響,只看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優點,這樣就會形成消極自我評價的惡性循環。
2.消極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每個人在面臨一種新局面時,首先都會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應付。
有些性格內向的人因為自我認識不足,常常覺得「我不行」。
事先有這樣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會抑制自信心,增加緊張感,產生心理負擔。
在學習和交往中,不敢放開手腳,如此就會影響能力的發揮,工作效果必然不佳,這種結果又會形成一種消極的反饋作用,影響到以后的行為。
也無形地印證了抑郁者消極的自我認識,使抑郁感成為一種固定的消極的自我暗示,這也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使抑郁感進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響。
人們在遭受挫折后,可能會產生各種反應,或反抗,或妥協,或固執。
有的人在遭受某種挫折后,就會變得消極悲觀,特別是性格內向的人,由于神經過敏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稍微受挫就會給予他沉重的打擊,使他變得抑郁。
此外,生理方面的不足,心理方面的缺陷都明顯對人有影響。
如有的人因為身材矮小或相貌丑陋而感到抑郁;有的人因為自己的記憶力、理解力差而抑郁。
要改變抑郁,須從改變自我認識入手。
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
只有正確評價自己,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抑郁感。
一些人由于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因此,在與人交往或者從事某項事業時不容易成功。
于是他們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參與競爭,不干有風險的事,堅信「安全第一」。
越是封閉自己,越是對自己沒有信心,這樣就會造成不良循環。
事實上,抑郁的人還很少主動與人交往,在一些存在激烈競爭的行業中更是難覓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