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太小了沒人買,還有就是現在不需要用小容量硬盤處理垃圾顆粒了。
市面上大部分小容量固態用的顆粒都是屏蔽容量得到的,并不是像某些人說的顆粒本身容量小。
顆粒生產出來之后,并不是個頂個都是良品,有的顆粒出廠的壞塊過多,導致開不出指定容量,于是廠家就會屏蔽壞塊部分降容量賣。
舉個例子,廠家生產一批單顆容量1TB的tlc顆粒,每個硬盤放一顆,容量就是1T。
但是有的顆粒壞塊太多,壞塊就是不能存儲數據的部分,有壞塊需要屏蔽,屏蔽越多容量越小,到最后只能開出500G可用容量。
這種顆粒咋辦呢?廠家又不能全都報廢處理,于是512G容量的固態硬盤橫空出世。
256G容量也是同理,單顆1T的顆粒,壞塊太多連500G都開不出來,只能開出256G,所以廠家就把它當成256G的盤賣。
這就是市面上大部分固態硬盤的現狀,從1T到256G都的用的同一種顆粒,能開出多少容量就當成多大的賣。
除了這種還有更爛的顆粒,邊角料中的廢品,有的顆粒只能開出128G甚至60G可用容量,其余部分全是不達標的壞塊,這種顆粒就叫劃線片,或者黑片、降級片。
正規的硬盤廠家不會采用這種顆粒的,因為顆粒的壞塊兒越多越不穩定,性能差,故障率高,對于品質要求較高的正規固態硬盤來說,這種顆粒屬于不合格產品。
但是資本家最擅長的就是壓榨剩余價值,再爛的顆粒也要產生價值,我自己用不了不見得別人用不了,于是這些不合格顆粒就會賣給其他需要的,又不能生產顆粒的二級廠商,比如雜牌兒固態,各種U盤廠家。
前幾年硬盤顆粒不能國產,長江顆粒還沒量產的時候,這些不合格顆粒全都是搶手貨。
因為那時的固態硬盤價格較高,而且256G的盤大把人要。
那些雜牌兒廠家就用黑片組裝固態,以前最常見的方案就是2258xt加4片黑片,單顆能開出60G容量,四片兒顆粒加起來就是256G。
一個主控板30多塊錢兒,四片兒顆粒算40塊錢,物料成本不過百,轉手套個殼子就賣300塊錢。
現在的咸魚上的不少山寨盤還是這種做法。
后來長江顆粒量產,把固態價格打下來了,漸漸就沒人關注小容量硬盤了。
小容量硬盤市場萎縮,大部分黑片就跑到U盤市場上了,現在市面上絕大部分U盤,除了黑膠盤以外基本都是黑片裝的。
而且最近還興起不少固態U盤,比如聯想、海康威視、再往下就不點名兒了。
就是速度特別快的,宣傳讀速、寫速500?的U盤,里面裝的都是黑片。
256G以下的顆粒大部分都被固態U盤廠家買走了,不再需要小容量硬盤處理垃圾,再加上小容量固態硬盤市場萎縮,沒人買,自然就下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