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老百姓怎么分析這個問題?
我的孩子夭折概率特大,我不多生兩個,以后怕是要絕后啊,愧對祖宗,必須多幾個保險。
生的少,地里干活的人少,掙錢就少,必須多幾個能干。
就生一個家里不熱鬧,人丁不興旺,必須多幾個才旺。
怎么連著生了好幾個女孩?得有個帶把的才能繼承祖業,必須生!
大多數政策執行者怎么分析這個問題?
做好宣傳工作,刷墻,發傳單,做宣講。
做好實際支持工作,發避孕套。(PS:2018年的時候還能去街道辦計生崗位領到免費避孕套,2019年的時候有些地方的免費避孕套自助領取箱里還有剩下的,這個福利你們享受過嗎?)
做好強制監管工作,包括強制結扎、罰款、不給上戶口等。
加大巡查力度,每個村每個街道都要成立計生部門,婦聯要承擔起責任來。
結果是超生游擊隊的泛濫和雙戶口、代掛戶口業務的泛濫。計劃生育政策是個沒有人獲利的政策,農民承擔了絕后和缺少勞動力的風險,執行者要跟著屁股后面查,所以群眾的行動開始向利益靠攏,為了多生孩子農民愿意花錢跑出去生,愿意找人花錢給上到別人家戶上。執行者也樂于收超生罰款。
上層執政者怎么分析這個問題?
下層執行者反饋的信息自然是效果一般,超生游擊隊屢禁不止越演越烈,建議強化立法和巡查,增派人手,請求指示。在中南海的沙發上我們偉大的領導人們達成共識,大禹治水,以疏為主,堵只能堵一時,強制老百姓不生,老百姓很難理解為啥自己生不生孩子會關系到國家氣運,即便理解了,在國家氣運和家業傳承面前,大義滅親的好漢還是能掰著手指數清楚有幾個的。
疏,往哪個方向疏?我們得分析下,眼下中國最大的群體是農民,對于農民來說,多幾個孩子和少幾個孩子,不過是勒緊褲腰帶過賤年還是過肥年的區別,家家都有房有地,一個孩子吃飯三個孩子喝粥,艱難十幾年拉扯等孩子們長大,就是三個勞動力,到時收入不僅能吃飯,還能加個菜,美滋滋。但對于國家來說,龐大的人口基數會讓社會資源捉襟見肘,發展跟不上消耗。也因為孩子多,平均到每個孩子教育上的投入自然也會大幅減少,讓下一代國民的素質得不到提高,影響就業率,還有國家高新領域的發展。
那既然他們敢在農村生是因為怎么都養得起,那就讓他們進城吧,進城賺錢!在農村一個人一年賺2000塊就夠生活,在城里啥都貴,而且沒房沒地的,年賺10000塊都養不起孩子。那進城之后能干嘛呢?這些人的文化不高,素質一般,形象氣質也不行,大多不會做小買賣,最適合他們的工作,就是搬磚砌墻,當農民工。
計劃生育政策在1953年開始提出,試運行到1981年才開始逐步強制推行,1982年的憲法把計劃生育寫進基本國策,同年,即1982年,國家開始大力推動農民進城務工,轟轟烈烈的農民工時代浪潮開始了。
國家在強制推行了計劃生育政策后沒有遭到反彈,大量農民帶著進城賺錢的夢想從村子里出來涌進城市,被工頭拉走成為一名民工,開始夜以繼日的干活,等工資一發到街上轉一圈,才發現這點工資也買不了啥,還是攢起來娶個媳婦吧。等娶上媳婦了,才發現回家安穩是不可能的了,家里那兩畝地都賣給隔壁王二了,回去啥也沒有了,于是只好繼續在城里打工,緊巴巴的生個孩子沒空照顧,也因為戶籍問題上不了學,還得把孩子送回老家去當留守兒童,夢想有天自己在城里買了房上了戶口就把孩子帶進城里來,還得攢錢。馬上孩子的教育問題就來了,以前在村里吧大家都沒文化覺得不讀書也沒啥,進城久了看見城里人衣著光鮮出入高端辦公樓,民工心里就不平衡了,這輩子吃虧就吃在沒文化上成為新的共識,說啥也得讓孩子去念書!家家都把攢的錢又拿出來給孩子念書,更沒錢沒膽生第二個孩子了。
不僅計劃生育取得持續成功,我國基建狂魔的名聲也打響了,整個經濟體開始良性運轉。
治國之人,深謀遠慮遠在普通人之上。
至于這件事幾十年后再看,對錯與否已經不重要了,貫徹執行下來了,就是一種成功。商人,不議政。
對這件事的處理,上層執政者表現出四個行為軌跡:
一:只找各方利益矛盾點,布局疏導,不糾結于打擊偷生這種表面現象
二:明規則為輔,潛規則為主,迎合相關利益人的訴求
三:做減法,出各種政策抓超生,不如推動全國搞基建
四:給他人留有余地,不強制安排過度插手,順應市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