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擺脫螺絲釘視角,從整體系統中的最高位置(或高于自身一個階層的視角)看問題。
社會像個精密復雜的齒輪機關,我們人就構成了各個部分,但不同的是:有人是總開關,有人是發動機,有人是大齒輪……但大多數人只是可被替代的螺絲釘。
當我們處在螺絲釘位置時,只會考慮層級范圍內的芝麻小事,根本看不見頭頂上的詭譎風云。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破這個視角,通過跨越一個或多個階層,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
具體怎么做?
很簡單,先分清你所處的團體的組織結構,比如在學校,就是「學生→老師→年級主任→校長」,而你處在「學生」等級,那么你就思考,假如自己是老師,會希望學生怎么做?
如果不清楚,那就暗中觀察老師的行為,留意他的動向。
如果有一天,班上發生了突發事件,你的想法和做法和老師完全一樣,甚至你都能提前設想到他的反應,那么恭喜你,可以偷偷晉級,朝著更高的目標奔去了。
當你的思想境界遠超過當前位置時,只要你不惹事,那十有八九離晉升不遠了。
第二,用運營的思維主動分析身邊的事物。
曾經有篇名為《如何用運營思維找男朋友》的文章,刷遍運營人士的朋友圈,說的就是如何用運營者的思維,一步步剝繭抽絲,鎖定目標男朋友。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贊收藏本回答后,找度娘搜搜這篇文章哦,蠻有意思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運營者的視角呢?
說白了,就是策劃者,創作者,執行者,是上帝般的存在(雖然沒人真能做到)。
就算一只玩具小老鼠,不同的視角,也是完全不同的存在:
小朋友(消費者):小老鼠好可愛,還會跑,真好玩。
——關注的是事物的外在和功能,通常不會發現問題。
媽媽(消費者):這小老鼠尾巴有些尖,會不會傷到寶寶?
——關注的是事物的利弊和可能發生的危險。
運營/策劃者:產品定價有點高,要么提升性能,改善外觀形象、功能、色彩搭配等,要么調整售價,看看原材料搭配有沒有更低成本的,有沒有更優惠的廠家,制作過程能不能更優化……
——關注的是產品本身,及其所處的行業系統的問題,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你發現了嗎,小朋友眼中新奇又好玩的「新朋友」,對運營者而言,只是有瑕疵的機械產品。
這時候,運營者就像站在局外的上帝,知曉從低到高所有人的喜好,甚至能預測他們的反應,并提前準備好方案。
怎么做到這個視角呢?
我只簡單提2點來拋磚引玉:
1.多看書,多經歷,多學習,積累人生經驗。這一點在上文中提到過,真的很重要,是提升認知、能力的必要途徑。
2.運用「假如我是大boss,我會……」模式,嘗試洞悉事物最原始的原理。
比如,假如我是玩具廠商,我會推出什么玩具?假如我是這部小說的作者,我會怎么設置劇情?
這時,先把已選定的目標(比如,今年大火的老鼠玩具、某部言情小說)放在一邊,只單純地從自己的思維出發,創作一個玩具設想,或小說類型設想。
然后,再將自己的設想和目標進行對照,思考其中的差異,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差異,直到消除所有差異,自己的設想和目標所差無幾,這時,你的思維很可能已經有了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