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延安這一段歷史時候,記住下面的歷史因素和情境:
1。蘇俄投入中國革命,確有國際共產主義的愿景驅動。但隔山買馬,政策變化無常,所支持的人以留蘇知識分子居多,年輕激進,給中國革命帶來連續的巨大損失。二戰冷戰,國家利益糾葛其中,一直影響著國內很多人、事、決策。
國內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也是如此。本地化管理,是成功關鍵。很多人說什么文化差異導致失敗,太籠統,不對的。是歷史發展、利益格局、法律法規、民族特性、文化特質等綜合作用。
2。國民政府從來沒有真正政令統一。地方勢力自曾國藩之后日益做大,后演變為軍閥混戰,又各找外國勢力支持,壓榨民間,災難日重。
外戰屢敗、經濟破產,影響到每一個家每一個人?!罢页雎贰?,是一百多年來的主題。在知識界謂之“救亡圖存”,在民間則為凋敝絕望而舍命拼斗。
3。蔣叛變革命,屠殺所有左派,殺的國民黨人比共產黨人還多。加之“政不下鄉”的傳統,蔣氏徹底失去對中國鄉村的理解和操作基礎,更不要說能力。38年,八路軍還給國軍派了些教練,真心實意教他們打敵后游擊戰。國軍倒是聽懂了,游過去就成了肉包子打狗,大部分成了偽軍。
4。政黨也罷軍隊也罷,失去純潔性紀律性,就無戰斗力?;春鹨?,朱老總說不怕敵人多,多了還容易亂,更好打,就是這個道理。
共產黨人不怕犧牲,是兩重含義,外部的你死我活,內部的肅反清理。甚至在被自己人處決時,懇求用刀,省下子彈打敵人。每念及此,痛哭流涕。
5。延安時期,中國革命建立自己的革命策略、理論體系、原則方針,非教員莫屬。
6。戰斗是精彩的,殘酷的,戰爭是連綿不斷的流血犧牲,是考驗綜合治理能力的刀尖。當我們看到這一點,就不再糾纏將領能力或戰斗細節得失,而是潛心研究分析內里的價值形成、歷史過程、運作機制、民心走向。我們會最終得出結論:人民創造歷史,英雄順應時代。
7。人無完人,重要的是認知能力,是執行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