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此的畏懼,無論是來源于過去的創傷回路,還是頻繁的社交習得性無助,在根源上,主要是兩個問題導致的。
1,缺乏嚴謹的思維基礎(語義、邏輯表述和詞匯量),能夠精確的表述自己(的認知或感受)。
交流中,我們日常會發現,很多朋友對事務的描述,非常容易陷入模糊化的狀態,或經常用一些常見的不精確詞匯進行歸因,從而導致聽眾很容易誤解,或者迷惑。
在本乎的日常提問中,就有很多,連問題本身都是含糊的,或帶有某種歸因悖論的。
有些讀者朋友問我問題的時候,對自己所面臨的困惑,也往往描述和歸因上非常不精確,需要反復交流才能引導他們說出“真實的自己”。
2,在表述問題和認知時,沒有能力共情和預判對方(一對一社交)和第三方們(多人社交)的舒適空間,從而無法對“真實的自己”的表述進行較好的兼容性改造。
這會導致一旦坦誠的表達,就有一定概率,是超出社交中他者的舒適區的,可能造成無意之間的冒犯、貶低或者自我吹噓的他人觀感,從而造成社交的沖突和對于人際關系的損傷。
比如在表達時,自己對于某類事情在自我道德審視上,無法接受,從而使用了相對劇烈的貶低性語言,而對方則相對對此類事情看法中立或者良性,就可能產生極大的沖突感并損傷人際觀感。
以上。
解決此類問題的方式,筆者認為并非從創傷或者敏感性入手。
而必須先通過對上述兩點的自我訓練,獲得語義嚴謹可控的能力,也獲得基本的宜人化兼容化的表達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然,做完心理建設,還是會不斷產生負面反饋,治標不治本。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