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因為,洞庭湖所注入的長江荊江段,是知名度僅次于黃河下游的地上懸河,挖深洞庭湖,會使長江水倒灌洞庭湖,使洞庭湖洪水更加嚴(yán)重。
二是因為,洞庭湖每年匯入的泥沙量相當(dāng)大,量可能相當(dāng)于愚公移山的那個山。不是不能移山,但是要做好費錢費力不見的準(zhǔn)備。
洞庭湖注入的長江的地方,叫城陵磯,是著名的地上荊江段的終點,是地上懸河。
現(xiàn)階段洞庭湖注入荊江就已經(jīng)很困難了。
在洞庭湖水多,長江水少的時候還能注入。
冬季枯水期,長江干流會補水進(jìn)洞庭湖。
汛期也往往發(fā)生荊江洪水倒灌洞庭湖的情況。
這次洞庭湖水位高漲,也是因為長江干流水位高,洞庭湖泄流不暢。
再挖深洞庭湖,這種狀況會更加惡化,洞庭湖就真的變成蓄水,蓄沙池了。
既然荊江是地上河,不能挖深洞庭湖,為什么不挖深荊江干流?
荊江干流水文關(guān)系復(fù)雜,我們要不考慮一下挖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泥沙吧!
那邊比較簡單。
以洞庭湖為例說一下為什么不挖掉深荊江和黃河下游的地上河
因為每年匯入洞庭湖的泥沙量非常大。
洞庭湖有幾條大的支流匯入,分別是湘江,資水,沅江,澧水。
這幾條河每年大約有1700億立方米的水進(jìn)入洞庭湖,同時也帶來大約700萬噸泥沙(以近十年平均值為準(zhǔn))進(jìn)入洞庭湖。
同時長江還有幾條分洪河道,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從荊江的上游分水入洞庭湖,分洪的同時,又分給洞庭湖很多泥沙。
這一部分的量,最近十年的輸沙量均值大約是400萬噸每年。
兩部分加起來,最近十年來,每年都有大概1100萬噸的泥沙進(jìn)入洞庭湖。
這1100萬噸泥沙中,大約有四分之一會隨著湖水流入長江,還有四分之三會在湖區(qū)沉積下來。
每年沉積下來的數(shù)量,大概是八百萬噸。
這每年八百萬噸泥沙,如果清淤,轉(zhuǎn)運,處置,就能做到洞庭湖的容積不再變小,湖深不再變淺。
僅僅是不變小變淺,不是挖深挖大。
而且清淤不能在湖泊邊緣處,會動搖堤防根基,說不準(zhǔn)會出更大的簍子。
要在湖深處。
不能只照著一個點使勁挖,會改變湖泊水文狀態(tài),而且會使本來能輸出到長江的泥沙輸出不了,在湖區(qū)沉積的更多。
好了,懂工程造價的人可以算算這每年得多少錢。
我自己的估算是每年沒有十億,這件事干不下來。
這還是不再淤積的挖法,不是能擴(kuò)大湖盆容積的挖法。
想擴(kuò)大容積,看看表中上世紀(jì)五十年代以來的年均輸沙量吧!
看完就知道這些年水土保持做的有多好了。
同時也能知道湖盆中沉積下來的泥沙量。
洞庭湖僅僅是長江中下游通江湖泊中的一個。
洞庭湖沉積的泥沙尚且如此之多。
荊江干流,以及黃河下游沉積的泥沙量,是怎樣的天文數(shù)字可想而知。
實際上湖泊,河流以及水庫清淤,很普遍。
尤其是北方的小河小湖,三五年不清淤,是真的會影響行洪。
只能說,淤積,是平原湖泊(水庫)(河流)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