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太平軍的兵力是有水分的,太平軍的兵制是按照周禮設置的,最高級別的單位是軍,每軍的標準編制大概一萬三千人左右;然后太平每個王都下轄一定數量的軍,多則是中、前、后、右、左五個軍,少則是中、左、右三個軍,所以清廷按照太平軍的編制數上報敵情,看起來人數特別多:
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二十有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伍人為伍,伍皆有長。——《周禮·夏官·司馬》
但是太平軍的部隊除了永安建制時稍微整齊一點外,從來沒有接近過標準編制,比如1853年太平軍定都天京后,編制了陸營編制95個軍,水營9個軍,土營2個軍,總計106個軍,標準人數應該過一百四十萬了,但是太平軍真有這么多人嗎?
根本沒有,1853年太平軍真正的精銳戰兵大致也就是5-6萬人,就算加上外省的太平軍以及攜帶的家屬、裹挾的難民,太平軍控制的總人口至多也超不過五十萬,所以太平軍人數按照宣傳材料上的說法先除以十就比較接近真實數字了。
后續的軍事行動也證明了這一點,比如太平軍北伐是出動了九個軍,每個軍的番號都在五以內,是太平軍的精銳部隊,但是這支部隊實際上只有兩萬余人;援助部隊出動時一共有十五個軍,但是實際人數還不到萬人。大家想想就能知道,要是太平軍隨便一個王都能出動數萬乃至數十萬人,北伐損失的兩萬人還會被李秀成稱為十誤之首嗎?
太平軍定都南京后,尾隨而來的向榮建立了江南大營,向榮的江南大營也只有一萬多人,太平軍當時留在南京的人數應該不會比向榮多太多,如果太平軍在南京真有十多萬人的話,向榮手下的綠營真成了人性高達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古代動不動有幾十萬大軍的問題,其實就是為了滿足提拔功臣的需求,瘋狂的封官許愿,虛設編制;而敵方為了夸大戰果,也默認了這種虛編,甚至還在太平軍虛編的基礎上繼續夸大人數,所以經常會出現清軍幾千人大破太平軍數十萬人的戰報。
至于太平軍的真實兵力,清朝方面其實是了解的,比如湘軍編寫的《賊情匯纂》里說,太平軍早期每個軍大致兩千五百人,至多不超過四千人,后期人數更少,大致只有五百人到一千人,有的軍甚至只有數十人,但是湘軍在上報戰果時,依然按照每個軍上萬人計算,造成了太平軍人數極為眾多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