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地道理,地里地鹽堿來自澆灌地水,如果采取大水漫灌,又不注意排水,那么當水被曬干后,澆灌的水里面的鹽就會留在土壤里面。時間一長,又不采取改良措施的話,就很容易土壤鹽堿化。
而水稻田的水雖然要保持幾十天,但是土壤的鹽分和水的鹽分大家彼此平衡,土里多余的鹽分會溶解到水里面,最后水稻田排水后,這些鹽分也被帶走。因此水稻田怎么都不可能變成鹽堿地。
事實上,改良鹽堿地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大水浸泡,然后排掉這些“鹽水”。
對于尼羅河沿岸來說,每年定期的泛濫,除了給土壤補充營養以外,也可以把土地里鹽分帶走,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鹽堿化。
因此,黃泛區之所以會形成鹽堿地,不是因為洪水,而是因為沒有及時排水。很簡單的道理對不對,洪水沿途溶解鹽分,滯留在一個洼地,如果沒有及時排掉,那攜帶的鹽分就完全留在本地,你不鹽堿誰鹽堿。
再來說水流沖刷的問題。當著洪水正面沖刷的地方,那土壤肯定會被沖刷掉。但尼羅河是有主河道的,洪水正面沒辦法沖擊沿岸的田地,而沿岸的河水流速很低,就算田地被洪水波及,那種流速也很難沖刷掉土壤。
那萬一被洪水沖刷釣呢?
這種情況肯定有。但既然是田地,肯定比較平整,坡度不大,那么水流受到的摩擦力很大,也就是水流的速度迅速下降到無法攜帶土壤的地步。
最后大概就是張家有一點土壤跑到李家的地步。而古埃及人在洪水退下后的會平整土地,所以有影響,但不大。
這也就是為什么說埃及尼羅河洪水會肥地的原因。
上游洪水攜帶著大量的腐殖質,肯定是渾濁不堪。當洪水漫到田地后,因為流速降低,水流慢慢無法攜帶那些腐殖質,最后就只能沉積在田地上面,補充一波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