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戰造詣上不如愷撒,僅此而已。
從布陣開始,龐培是具備極大優勢的一方。沒錯,龐培的步兵沒有愷撒步兵老練,經驗豐富。但是不要忽略龐培方具備的步兵數量優勢,愷撒自身僅有2.2萬步兵,而龐培擁有4.5萬。愷撒并沒有算入輔助部隊,即便算入其兵力大致也只有3萬左右。極大的縱深很大程度可以彌補素質上的劣勢。而騎兵上龐培更是完全超越了愷撒,7千對戰1千可以說優勢極大,事實上龐培的作戰計劃也是如此,拖延與愷撒步兵線的交戰時間,騎兵先行同愷撒騎兵交戰,隨后迅速從側翼與后方卷擊愷撒整條戰線。
從戰術上說,龐培的戰術同漢尼拔在坎尼的戰術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他比漢尼拔優勢大的多,他步兵上也完全不遜色愷撒甚至可以說略有優勢。他的計劃即便不算神來之筆,也完全是中規中矩的布陣。
至于一些難繃的回答這里稍微批斗一下,把龐培的士兵強行比喻成城鎮守衛對戰愷撒正規軍實屬難繃。都馬略軍改過了還能這樣比喻,更不用說沒有原始史料能夠證明雙方裝備有什么差距,就強行拿出最逆天的比喻來形容,只能說全戰玩多了屬于是。
即便來恰當比喻,更適合的也是羅2里面歷戰軍團大隊同軍團大隊的區別,雙方裝備上并沒有什么差距,但是經驗上愷撒的部隊相較于龐培內部分新招募的軍團要豐富。倘若1:1兵力對壘,歷戰老兵軍團更勝一籌,但是倘若1.5:1,歷戰老兵很可能會陷入苦戰。
至于所謂的,1隊愷撒兵隨便砍龐培兩隊就更難繃了。倘若都加上輕步兵,龐培的步兵優勢并沒有那么大,愷撒是在什么情況下才擊潰龐培步兵的呢?
愷撒的第四線步兵在擊退龐培騎兵的同時,迅速迂回穿插到龐培步兵戰線的背后與側翼,即便是這種情況,龐培的步兵線依舊堅挺,并未崩潰。于是愷撒在關鍵時刻恰當時機投入了第三線的精銳才最終擊垮龐培。
頂著被迂回包抄的情況下已經苦戰沒有崩潰,這就是所謂的“愷撒1隊兵隨便砍龐培2隊”?未免也太搞笑了,其他任何情況下,即便是很少的一支部隊從后方卷擊戰線敵軍也基本上崩潰了。
亞歷山大大帝的海達佩斯河戰役、歐邁尼斯在小亞細亞的兩次會戰、漢尼拔的特雷比亞河戰役、坎尼戰役,大西庇阿的伊里帕戰役、大平原戰役……都是或用步兵或用騎兵完成的迂回包抄。即便只需要一點點數量的兵力迂回成功,也足矣鎖定勝局。龐培的步兵倘若在本身正面2:1愷撒的情況下都不具備優勢卻又能頂住愷撒老兵的迂回包抄。我只能說這是什么侏儒體質配合鋼鐵意志?各個孱弱如雞仔卻又悍不畏死是吧?
不要忘了,龐培手下的士兵也不是完全的新兵,他們在經過龐培的訓練后,又再此經歷了迪拉西烏姆的戰火洗禮,已經算不得嚴格意義上的“新兵”了。他們士氣正盛,裝備上同愷撒幾乎別無二致。不如愷撒麾下最精銳的第十軍團,但也卻并不比愷撒部下的其他士兵差的太多。
至于把一切都推給龐培,說龐培是老年癡呆,是個傻子。或者說他是沽名釣譽,蘇拉看走了眼才說他是“偉大的龐培”,三次凱旋式都是白送的之類更是過于奇異了。這是典型的,既不結合原始史料,也不去做戰略分析。只把歷史人物當做傻子,似乎這個征服了上千萬人口,打遍三大洲的龐培是個無能之徒。
我只想說,無能之徒做不到在被愷撒閃擊意大利后迅速在巴爾干集結起一支足矣同愷撒對壘的大軍。更做不到在迪拉西烏姆成功戰勝愷撒,逼迫愷撒不得不向內陸撤退將自己逼入近乎絕境。
這種說法是純粹的功利主義,誰贏了誰就是天才,誰輸了誰就一定是蠢貨,然后恨不得上去多踩兩腳,卻絲毫不考慮此前龐培的表現。歷史人物就沒有太愚蠢的,尤其是能到龐培這個位置,此前如此負有盛名的。他們做的每一個決斷都有自身的考量,評判他們的才智能力不能僅以勝敗論英雄,而是要從他們具體的局面、行為上去具體分析。否則拿破侖與漢尼拔是不是不如那些一生平庸僅憑國家實力優勢才能獲得一兩次勝利的平庸將領呢?倘若這么說,那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莫德爾想必是遠不如蒙哥馬利、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的。
換個說法,此時龐培手里步兵是愷撒的1.5倍,騎兵是愷撒的7倍。全軍剛剛取得了迪拉西烏姆的大勝,士氣正旺,沒有比這更好的會戰優勢了。倘若這種情況下還避戰不出,恐怕自己麾下士兵的士氣都會倍受打擊,這并非虛言,愷撒在高盧便是這樣做的。我是實在看不懂你還想要多少兵力?要知道愷撒在希臘還有1.5個軍團的兵力沒有前來匯合。難道還想著不切實際地擁有三倍乃至五倍兵力優勢才敢與愷撒會戰嗎?
事實上,在迪拉西烏姆戰役后,龐培手上能打的牌很多。他具備海上優勢,同時陸上優勢也奪回來一些。倘若此時龐培利用海軍重新返回意大利,將愷撒丟在巴爾干,未必不是一條妙計。但是問題在于,這樣耗時太長了,很可能演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愷撒很可能占領希臘后進軍東方與小亞細亞。兩邊相互糾纏難以短時間確定勝負,就演變成了當年馬略vs蘇拉時的類似情況,長時間的消耗戰干擾因素太多了,會讓最終的勝負變得難以預料,這恐怕是龐培和愷撒都不愿意面對的。
而愷撒也擔心龐培采取此舉,所以愷撒沒有召回自己在希臘的1.5個軍團。這些軍團回來固然可能增強愷撒自身兵力,但是也很可能,當龐培發現自身步兵數量的優勢不存在后,謹慎的他會采取避戰,利用海上攻打愷撒的意大利與高盧、西班牙。愷撒自信可以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自己的中軍老兵地方的住龐培的步兵。而在側翼,愷撒將憑借自己的謀略反敗為勝。這就是愷撒的藝高人膽大,戰略的宗旨是要在進入戰役前利用一切手段增強自身實力。愷撒反其道而行之,卻是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全局部署。愷撒相信自己麾下老兵撐得住龐培的進攻,同時也相信自己的智謀足矣壓倒對方,更重要的是他肯定會覺得命運女神始終會站在幸運的愷撒一邊。于是愷撒擲下了骰子,在情況不利于自己的情況下布陣迎戰偉大的龐培。
龐培并不愚蠢,即便在擁有步兵優勢的情況下其也是思慮再三才決定出戰。龐培的失敗在于愷撒出乎意料的運用了第四線預備隊。當龐培的騎兵以為戰勝愷撒騎兵,準備迂回包抄的時候,猛然被側翼愷撒的精銳老兵從側翼突襲。龐培騎兵在遭遇愷撒步騎協同,且遭遇突襲驚慌失措的情況下潰退便是理所應當了。隨后愷撒親自統領自己的步兵迂回包抄龐培步兵身后,這時候愷撒已經鎖定勝局了。
龐培的天賦體現在戰略上,體現在組織能力、戰略眼光和戰略調度上的。正因如此在意大利,龐培沒有取勝的把握便果斷放棄羅馬退居希臘集結實力。也是因為如此在迪拉西烏姆,當戰場被龐培拖入兩軍對壘比拼消耗之后,龐培充分調度海陸優勢壓制敵軍,導致愷撒無法通過消耗取勝,不得不冒險出擊從而戰敗,最終只能后撤暫避龐培兵鋒。也是因為如此,龐培逼迫愷撒接受會戰的時候自身是具有相當大優勢的。龐培總能通過精密地調度與組織,使自己在戰場上不會弱于敵軍,不會受制于人。
而愷撒的優勢,則在于其高超的會戰天賦,體現在極具想象力的戰術能力、對戰機的精妙把握、對敵我雙方實力的全面認識上。我們通過愷撒自己的敘述,看到愷撒在這次會戰中杰出的指揮。他幾乎出現在了每一個關鍵的節點,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戰機。第四線預備隊是愷撒部署的,解決敵軍騎兵后的迂回行動是愷撒親自指揮的,面對龐培步兵的殊死頑抗,愷撒最精準地投入了自己的第三線預備隊,成為了壓垮龐培大軍的最后一根稻草。愷撒總是出現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做出最正確的指揮。而龐培在會戰中的表現則要差得多,他的計劃是對漢尼拔與亞歷山大的細致模仿,但是他卻并沒有漢尼拔和亞歷山大那般對戰局的把控能力。
龐培的會戰水平,是明顯不如愷撒、大西庇阿、漢尼拔、塞多留、蘇拉這一層次的名將的。愷撒對雙方的優勢劣勢、戰場可能出現的情況、預備隊的部署與投入都做到了極致。可以說,在法薩盧斯之前,龐培完全壓制了愷撒;而此戰之后,龐培派的失敗可以說已經注定了。
適合對比的其實應當是亞歷山大的伊蘇斯會戰,戰前大流士通過戰略機動斷絕了亞歷山大大帝的退路,且占據了相當適合防御的地形。可以說進入會戰的那一刻,大流士的優勢已經再明顯不過了。龐培也是如此,他利用海陸優勢逼迫愷撒不得不在總體劣勢的情況下接受會戰。最終,愷撒/亞歷山大則是利用自己天才的戰術水平,憑借己方的部分優勢,通過制造突然性,進行迂回側擊的方式徹底扭轉頹勢,一戰定勝負。通過會戰徹底扭轉了不利的戰略局勢。縱然此前兇險如斯,萬般不利,我也只用那一次會戰便足矣摧枯拉朽,扭轉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