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唐朝才開始的用法,原因很簡單:唐高祖李淵的爺爺叫李虎。唐朝是對避諱極重視的時代。“龍淵”寶劍開始叫龍泉(避李淵的諱),觀世音成觀音、民部改戶部(避李世民的諱),詩鬼李賀的父親因為叫“晉肅”,李賀連進士都不能去考(晉、進同音),韓愈專門寫文反擊社會輿論都沒卵用(那篇文還留在《古文觀止》里)。在這種情況下,虎當然也不能再叫虎了,只好改叫大蟲。唐朝滅亡后,這種避諱雖然沒人管了,但因為慣性仍然延續了許久。
“蟲”在古代曾作為所有動物的泛稱,包括人在內,所以稱虎為大蟲是種尊稱。
“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圣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故帝王好壞巢破卵,則鳳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魚,則蛟龍不出焉;好刳胎殺夭,則麒麟不來焉;好填溪塞谷,則神龜不出焉。故王者動必以道,靜必以理,動不以道,靜不以理,則自夭而不壽。妖孽數起,神靈不見,風雨不時,暴風水旱并興。人民夭死,五谷不滋,六畜不蕃息。 ”—— 《大戴禮·易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