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危險就是來自深度,很多野湖深度不夠深,這個就導致了太陽光能多少射入到底部,底部植物生長就茂盛。游野湖最怕腳給底部的植物纏住。如果沒經歷過的人,腦補一下畫面覺得挺簡單的,不就一棵草嘛,用力連根拔起來或者把局部給弄斷不就行了。但實際操作很難,否則不會那么多人折在這個上面了。
水底的植物扎根都很深,因為扎根淺了水流喘急就給水流帶走了。也因為這一點,水底的植物韌性都很好,不是那么容易弄斷的,關鍵在水里使不上力,因為腳不沾地。老頭子教我正確處理方式是首先別慌,反正水里遇到危險都是先別慌。先往河面上游,看看腦袋能不能露出水面透氣,如果能透氣就算運氣好,因為你可以嘗試幾種不同的操作,一種不行換一種。如果不能透氣,趁這口氣還憋的住,先想辦法去解開綁在腳上的水草。如果解不開又掙不斷,那么扎下去找草根,找的時候盡量幅度小一點,避免手腳再給其他的纏住,然后慢慢拔泥土,再拔根。
還有一點就是淡水水底情況非常復雜,除了植物外,還有亂石,還有淤泥。淤泥比想象的難搞,特別是人腳不沾地的情況下。淤泥的黏性很高,要比陸地上泥土黏性高的多,水還有吸附力。還是我小時候游泳的事,老頭子要耍寶,從岸上一個猛子扎下去,岸離開水面大概兩米多點三米不到,老頭子一個猛子扎下去沒馬上浮起來。旁邊的親戚都知道老頭子水性很好,開始沒當回事,但感覺時間超過預期了,我姨夫站我旁邊就著急了,嘴里一邊說著怎么那么長時間,一邊就下水了,這時候老頭子就起來了,起來后能看到頭頂一圈帶著泥痕。
老頭子游過來跟我們講這一猛子下去,頭給埋淤泥里了,然后用手把淤泥慢慢扒開人才上來的,就拔開這點淤泥花了不少時間。這是野湖野河里另外一個危險指標,你不知道它有多深。貝爺在一期節目里要從懸崖上往水里跳,他也吃不準有多深,隨手找了幾根竹子往水里投,再估計水深足夠,最后才跳的。
另外一點就是淡水里的水生動物密度要比海里大。海里有各種危險的魚,但相比海洋的面積,碰上的概率不大。但淡水里不一樣,也可能是因為光照原因,淡水里的動植物密度明顯要比海里高。碰到大魚,大魚能吃了你的概率很小,都是變成河飄子后小魚小蝦來吃,但大魚在水里抽人一下,人扛不住。魚不用多大,半米多的魚在水里的力量絕對超過你想象。別說人在水里了,人在岸上釣到一條大魚,人給魚拉下水的例子很常見,一條大魚,不溜個半個小時一個多小時的,根本抄不上岸,溜不好魚就能掙脫。這個有興趣可以自己翻翻釣大魚的視頻,一條體長超過80公分的魚,一個人能全程不靠別人幫忙釣上來,那水平和體力就杠杠的了。
但以上這些問題在海里基本沒有,能游泳的近海,只要腳不沾地就水深2米了,再往前水深就是四五米,再過去一點水深就是超過十米。水底沒有足夠的光照,水底植物就不發達,而且由于海水引起人的不適,沒有一些潛水簡易工具,沒有經過訓練和習慣,人不愿意往下潛。淡水里不同,人就愿意往下潛,反正我覺得我潛泳比抬頭游泳技術更好,以前游泳一口氣水下橫跨一個游泳池不叫事。我到不是因為河里水下面有好東西愿意潛水,關鍵游泳池里潛著游能看很多大白腿。
在近海能碰到大魚的概率也很小,大海那么大,大魚基本集中在深海,這個有過海釣的朋友就知道了,站在暗礁上釣到一條三五斤重的魚足夠朋友圈顯擺半天了,海釣要釣大魚都是租船往外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