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李清照:生活優越、丈夫寵愛、兒女繞膝的貴太太,頗富才情,明明知道岳飛抗金、蒙冤慘死,就是拿著筆不寫。
實際上的李清照:按現在的評價標準叫五保戶。拖著老弱的身體輾轉南方各地,物質生活都快難以為繼了,親朋好友散若飄蓬,對朝廷內的事知道的跟普通老百姓差不多。一般人在那個心理狀況下,別說寫詩,不上吊就算意志堅強了。
李清照死于1155年,實際上1129年趙明誠棄城而逃那時候起,李清照的人生就可以用奔波流徙來形容了。輾轉他鄉,遇人不淑,深陷囹圄,甚至值錢的財物書畫都被人偷了,想來物質生活也并不充裕。親朋好友死的死,不死的也音信全無。這么說吧,常人能倒的霉基本都倒過了。
就這么個物質上匱乏精神上苦悶的狀態,能堅持寫作已經很了不得了。就這么個鍋都不一定揭得開的老太太,第一她未必對朝廷政事有詳盡的了解。從她和岳飛的生平看,兩人也沒有交集,可能并不認識。李清照比岳飛大了19歲,在古代這完全是兩輩人了。
第二岳飛一案是“謀反”,這是重案,甚至可以叫政治風波。而且并不是前頭岳飛死,后頭立刻“平反”的,中間至少隔了幾十年,中間因此案受波及的人也是有許多的。從官僚到平民,為此事貶官甚至送命的都不在少數。比如張孝祥,另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曾經為岳飛鳴冤。結果被秦檜報復到了他老爹身上。張孝祥的老父親被無端扣了一頂大逆不道的帽子,差點死在號子里。
第三,秦檜父子曾掌握修史和檔案工作,有關岳飛的史料被大量銷毀、篡改,可以說當時官方對岳飛,相當于在《1984》里宣布他是個“非人”了。一開始的記錄和宣傳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全面,后來又經過刻意抹黑和銷毀,不是朝中大臣,很難對岳飛其人有個全面的了解。現在我們看到的岳飛事跡,其實是用最笨、最原始的方法——采訪岳飛舊部、后代才得到的。
而檜是時兇焰烜赫,威制上下,蓋專元宰之位,而董筆削之柄。當時日歷之官言于人曰:“自八年冬,檜既監修國史,岳飛每有捷奏,檜輒欲沒其實,至形于色。其間如闊略其姓名,隱匿其功狀者,殆不可一二數。”大率欲薄先臣之功,以欺后世,使后世以為不足多恨。
綜上而言,岳飛的功績在其活著的時候就被有意不記錄,加上李清照在世時岳飛并未“平反”。讓一個自己的事都忙不完,有上頓沒下頓的風燭殘年孤老太太,在無從知道事情原貌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貿然為當時板上釘釘的謀反重犯喊冤,這也太強人所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