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在春秋末期的外部形勢已經不允許剩余三家繼續內戰下去。
自春秋中期晉國連續擊敗楚國后,已建立起一套在晉國主導下的諸侯秩序。這套秩序使得晉國可以同時面對楚國、齊國和秦國三個大國的威脅,同時眾多盟國平時對晉國進貢,還可以在重大軍事行動時提供兵力支援。
黃河下游到泗水流域,魯國、衛國和莒國是晉國用以牽制齊國的盟友,這三國的軍事實力加起來和齊國接近,即使晉國的主要軍事力量用在其它方向,齊國也要耗費相當時間去擊敗這三國的軍事力量,屆時晉國有足夠的時間組織援軍。而魯、衛、莒三國則從晉國得到保護,避免齊國侵略。
黃河中游以南,鄭國、宋國是晉國對楚國的緩沖區,這兩國即使單獨面對楚國進攻也能堅守國都數個月至半年等待晉國援軍,而當晉國進攻楚國時候又能提供補給和一定的援軍。
黃河上游,晉國奪取了黃河以西至雒水之間的土地直接壓制秦國,封鎖了秦國所有東出的道路,甚至曾經一度深入進攻秦國至涇水流域。
淮河、長江下游的吳國在得到晉國輸出的軍事、農業技術后快速發展,逐步吞并了楚國東部的蠻夷小國附庸,成為能幾乎單獨牽制楚國的強國,甚至一度差點滅亡楚國。
在這一秩序體系下,齊國被晉國和盟友三面包圍死死拿捏不但自身無法擴張還得捏著鼻子參加晉國的同盟,楚國東邊被吳國威脅、牽制,北面又和晉國隔著緩沖區根本無力擴張,西邊的秦國直接被晉國堵住了所有東進的通道。晉國遂得以維持霸業。
然而春秋后期,這一晉國主導的諸侯秩序已經逐步崩潰。晉頃公時晉國威望下降內部矛盾加劇,又因六卿專橫而失去了周邊諸侯的支持;晉定公時六卿之間的矛盾爆發,引起范、中行之亂,野心勃勃的齊景公拉攏受晉國欺壓的衛國、鄭國在晉國內戰中支持范氏、中行氏一方不過最終功虧一簣。此后吳國實力開始急劇膨脹,先是差點滅亡楚國,之后又北上中原大敗齊國,并準備和晉國爭霸,最后又遭到越國背刺迅速滅亡。在晉國第二次內戰中知氏滅亡后,知氏的族人以黃河到涇水之間的土地投靠秦國,秦國東進的通道也被打開。
此時保證晉國霸業的舊秩序已經蕩然無存,楚國、齊國和秦國紛紛不再受到牽制,如果晉國剩余的三卿選擇繼續內戰爭個你死我活,掙脫了束縛的楚、齊、秦必然趁機擴張。而晉國三卿的領土縱橫交錯,晉國公室的殘余力量也未打算坐以待斃,繼續內戰很可能會像之前那樣遭到外部干涉甚至被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