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這種動物的標簽是“速度”,所以在演化過程中,它們犧牲了很多,例如馬瘦弱的四肢需要承受巨大壓力,一旦有一條腿出現病變,情況就會迅速惡化,其余三條腿無法長時間支撐身軀而逐漸死亡,并且在整個過程中,馬會感到劇烈的疼痛,過程相當折磨,很多比賽的馬一條腿受傷后,主人會選擇人道主義毀滅,也是這個道理。
而且作為食草動物,馬沒有反芻功能,簡單的說,食草動物在吃下食物后,并不會慢慢咀嚼,而是先吞下去儲存在第一個胃里,等跑到安全區再吐出來咀嚼,所以有時候,牛周圍明明沒有植物,它們還在一個勁的咀嚼。
沒有反芻功能的食草動物,需要在野外逗留的時間也越長,它們被食肉動物獵殺的概率也會大幅度上升,并且一旦遇到氣候劇變的年份或冬季時間過長,這些食草動物很容易餓死。
舉個例子,牛能先把草存起來,而馬吃完后飽了,過了一段時間又餓了,結果回去時,發現食物被其他動物吃掉了,所以相比于牛,馬的單次儲糧能力低,從以上兩點來看,沒有人類的干預,馬很容易被大自然淘汰,主要原因是馬在演化過程中,過分注重速度,導致其他方面有很多不足之處,而演化不等于進化,地球上演化失敗而滅絕的動物還有很多。
可能有人會說普氏野馬,從5500多年前出土的骸骨來看,游牧民族馴化過馬,即博泰馬,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普氏野馬的祖先是博泰馬,也就是說,普氏野馬是家馬回歸野外后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