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早期人類文明的發展,各部落之間的交通也愈加頻繁,很顯然光靠雙腳肯定不行,于是在4000~5000年前,古人開始了馴馬計劃。
但是馬這種動物,不僅體型碩大,隨便踹一腳都可能把人踹骨折,而且性子還很烈,于是古人就想了個辦法,在馬的嘴里塞一條木棍,后來金屬工藝得到發展后,木棍被金屬鐵代替,所以馬嘴里的物件叫“馬銜鐵”或“馬嚼子”。
馬嚼子在哪?
馬的牙齒構造特殊,在前切齒和后磨齒之間有一個空隙,馬嚼子就在這兒。
此空隙除了有足夠的空間安放馬嚼子外,這里還分布著大量神經末梢,這意思是,此區域稍微有點動作,馬就會很強烈的知道,例如我們雙手在拿東西時不敏感,但用棉簽掏耳朵時,我們的感受就非常強烈。
需要馬前行時,人類拉動手中的韁繩,馬嚼子就會對該區域施壓作用力,由于神經太敏感,只要稍稍用力,馬就知道這是前進的命令。
馬嚼子還有一個作用,馬有點奇葩,作為大型食草動物,它沒有反芻功能,而馬每天需要消耗的能量極為龐大,古代打仗,馬都需要用精飼料喂養,一匹馬需要消耗三個普通士兵的食物量,所以在騎行過程中,馬突然停下來吃草,這咋辦?
所以馬嚼子能防止馬不聽從命令,當然,馬籠頭的作用也一樣,這東西現在基本看不到,但很多農村地區,農戶會在牛嘴上裝一個“籠頭”,目的也是讓牛專心工作,不要中途罷工跑出去“吃飯”。
至于說馬嘴里含著塊鐵,到底痛不痛,這個問題得具體分析。
正常情況下,馬是不會感到疼痛的,但如果在安裝過程中,老師傅水平不行,例如選擇的馬嚼子的長短、直徑、輕重等不合適,馬就會感到疼痛,好比一雙43碼的腳,硬是讓你穿41碼的鞋,走兩步疼一路。
除了馬嚼子要選的合適外,師傅在安裝馬嚼子時的位置、松緊程度等也會影響馬的神經,簡而言之,如果一切都按照標準來,含著馬嚼子的馬基本是不痛的。
此外,騎者拉動韁繩也有影響,例如用力過大,馬會感到疼痛,所以當你去公園體驗騎馬項目時,千萬別手癢猛的拉動韁繩,不然馬在吃痛的情況下,會變得非常暴躁,騎者很可能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