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是永安建制時 “首義六杰”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出生于1831年,比“六杰”中年齡最大的洪秀全小17歲。他在被洪秀全“訪請出山”時只有16歲,金田起義時不滿20歲,在湖口、九江大捷中令曾國藩兵敗投水時也才23歲,在成都英勇就義時年僅32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
石達開可以說是太平天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文韜武略都很出眾,既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又是卓越的政治家,此外還是一代武學宗師。他領兵作戰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令敵人聞風喪膽;主政一方時,他又能廉潔愛民,體恤百姓。他的生平事跡長久為后世所傳頌,被認為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石達開出生在廣西貴縣北山里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他的先祖原居廣東省和平縣,他的父親在石達開幼年時早逝,丟下了弱妻幼子,故而家境大不如前。因此,石達開小小年紀便不得不為生計奔波,除種田之外,又買賣雞鴨,做牛販,還運炭到平天山礦區出售。
年方十四歲的石達開已凜然成人,奔走江湖,廣交四方豪杰,與當時在潯梧一帶活動的天地會首領羅大綱、張釗都有交往,也與平天山礦區工人和廣大農民建立了密切的關系。所以后來太平軍被困永安州時,能密檄龍山礦工馳援解圍。
石達開的軍事生涯可謂戰功彪炳,鮮有敗績,先后與清軍中多支武裝交鋒,對曾國藩的湘軍取得了湖口大捷,樟樹鎮大捷,對楚勇取得了廬州之勝,對綠營取得水陸洲大捷,并大破清軍江南大營。
1856年天京事變后,他一度回朝提理政務,運用高超的政務能力迅速穩定局勢,深得天國軍民上下人心,卻因此日益被洪秀全猜忌,終不得已率部出走,并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為天國作戰。
1863年5月,石達開所部太平軍被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所阻,多次搶渡不成,糧草用盡,陷入絕境。清軍南字營都司王松林到太平軍營談判,石達開決心舍己命以保全部眾,便輕騎前往清營束手就擒。
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在成都受審,公堂之上他慷慨陳詞,說得主審官完顏崇實啞口無言。
最終石達開被判凌遲處死,他受刑的場面異常慘烈,雖身受上千刀但一聲不吭,直到血盡而亡。當時圍觀眾人見此情形無不驚駭,嘆之為“奇男子”。
四川布政使 劉蓉 敬佩地說他“梟桀堅強之氣溢于顏面,而詞句不卑不亢,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是丑類之最悍者。”
四川都督 駱秉章 則說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兇威鈐制其眾……首惡中最狡悍善戰……其梟桀之氣,見諸眉宇,絕非尋常賊目等論”。
曾國藩:查賊渠以石為最悍,其誑煽莠民,張大聲勢,亦以石為最譎。
左宗棠:石逆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智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為,頗以結人心……是賊之宗主,而我所畏忌也。
石達開生前用兵神出鬼沒,死后仍令敵人提心吊膽,甚至在他身后數十年中都不斷有人打著他的旗號從事反清活動和革命運動。
總的看來,石達開既不像想象中的農民英雄那般完美無瑕,也不像有些人評論的那樣為個人利益而卑鄙無恥。在他的一生中既有轟轟烈烈的戰績,又有令人稱道的品格。由于時代環境和農民階級的屬性,使得對他的評價呈兩極分化,這都是歷史的必然。但無論如何,石達開堪稱一位可歌可泣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