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稅的原因很簡單:明代的江南士大夫覺得他們的收入地位都是靠自己奮斗(參加科舉、十年寒窗)換來的,通過科舉從皇帝手上獲得的政治權力,他們覺得這是天經地義,他們就不應該有納稅的義務。至于什么“爾俸爾祿,皆是民脂民膏”,對他們來講就是屁話一句。
沒有他們,皇帝怎么治理天下?
孟子云: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就是我們儒家的道統。什么家國情懷,不存在的。
作為一個壟斷集團,鄉賢縉紳們掌握了土地資源,通過收租、高利貸、經商就能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根本不需要通過滿足市場需求的手段獲取經濟利益。他們不需要技術進步,也不需要更多的市場,只要能政治手段維持他們的壟斷特權即可。而中國的科舉制度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政治手段,壟斷集團不需要巧取豪奪,也可以利用文教優勢培養出集團代言人并掌控政治權力,然后利用政治權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優勢、文化優勢。
壟斷集團擠占了大量社會資源,使得社會停滯、經濟畸形發展,技術倒退,在歐洲崛起并加速發展的情況下,自然會被打得一敗涂地,喪權辱國。
這些鄉賢縉紳是集權專制最忠實的維護者。但是這個“忠心”是要拿真金白銀來換的。如果皇帝不能給,那么這些鄉賢縉紳分分鐘就會打開城門,讓李自成打進北京,讓皇帝也不得不在煤山飲恨,自己吊死在歪脖樹下。
明朝就是這樣一個社會,這些縉紳在朝則為官,在野則為紳,官紳一體,在政治上擁有強大的勢力。清朝雖然類似,但是清朝縉紳集團的壟斷優勢被清初的江南三大案-“通海案、哭廟案和奏銷案”收拾的服服帖帖。不然清朝即使不被殖民,也會被這些鄉賢縉紳們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