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了解自己,往往是通過過去的經驗、別人的評價和反饋、做事的成敗等來慢慢找到自己的價值定位。但是很多人容易犯幾個錯誤,一是糾結于個別反饋。比如遇到一個喜歡批評打壓你的人,就變得自我懷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這一點很容易發生在感情中,現在或許可以被稱為PUA。其實這就是一種自我認知偏差,我們應該結合大多數人的反饋來評判自己的魅力、價值,而不是只以“重要他人”的評價為指標。二是認識自我缺乏發展性。比如許多學生時代成績很好的人,進入社會后適應不良,在挫折面前容易崩潰。這是因為學生時代評價標準單一,學習成績權重太大。步入社會后應該依據新的情境來調整對自我的認識,這樣能夠更好地發展自己。如果人總是沉浸于過去的成功,很容易變成別人口中的“玻璃心”。我們要不斷調整自我評價體系。三是沒有把握好自我的核心特質。其實每個人在別人心中并沒有被條條框框地打分,更多時候是一種感覺。而我們給別人的這種感覺自己很多時候并不知道。而每一種特質,似乎都可以用褒義和貶義兩種表達方式。你可以說一個人活潑開朗,也可以說這是不穩重。你可以說一個人波瀾不驚,也可以說成三拳打不出悶屁。所以我們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特質,把別人的評價往正向引導。能總結出幾個褒義的形容詞形容自己,會讓我們面對負面反饋時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