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語境下的熱水,通常指的是涼水煮到沸騰狀態又自然降溫到可以入口的水。
中國人與熱水,可是有一段淵源的。
根據考古學家研究,早在兩萬年前,就已經有人把水裝在容器里架在火上加熱了。
而喝熱水能成為生活習慣,則離不開“茶”文化的盛行。
唐朝流行煎茶,即把茶研磨為粉末,待水煮沸,加入茶粉,就大功告成了。
而宋代則習慣點茶,同樣用茶粉與沸水,只不過是反過來將沸水沖入茶粉中。
人們現在喝茶的方式,是起源于明朝,也就是用沸水泡茶。
但要注意的是,雖然喝熱水的習慣早已有之,但這僅局限于有錢人或文人當中。
一個很骨感的現實是:大部分人都要每天做工,是沒這個閑情雅致等水燒開的,而好用些的保溫設備在當時也是上流社會才能享用得起的。
全民都習慣喝上熱水,其實距今也才七十年。
上世紀 50 年代,新華社公開了一項供詞,稱美軍在朝鮮投放細菌彈。
為了提高全國衛生水平,1952年,全國掀起了一場“愛國衛生運動”,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把水燒開了再喝。
這是有理論基礎的:在沸水里,絕大多數細菌都難以存活。
伴隨著國家層面的支持,能將水燒開并且保溫的熱水壺走入了尋常百姓家。精神理念與物質條件都已經具備,從此,才有了全民喝熱水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