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分地震的發生,都是來自地下巖層的突然錯動。我們可以這樣想象,地下的巖層就好像是一大把筷子,這些筷子正在被某種巨大的力量擠壓(這種力量來源下面會說),在平時,筷子們處于不斷被擠壓的狀態,因此不斷彎曲。
大家的常識告訴我們,筷子的彎曲是有極限的,巖石也是。在受力以及彎曲超過極限之后,無論是筷子還是巖石都會斷裂。大家回家就可以掰斷一根筷子試試。
無論是筷子,還是巖石,在斷裂的一瞬間都會傳來很大的震動,這個震動的能量實際上就是筷子或巖石彎曲時候儲存下來的能量,當它們斷裂的一瞬間,這些能量突然釋放,彎曲的筷子或巖石也就恢復了平直的狀態,這就是地震理論中的彈性回跳理論,這也是一個被廣為接受的地震形成理論之一。
當這些能量被巖層傳遞到地表的時候就會造成地表的強烈震動,這就是地震的來源。
我們在前文說到了,要彎曲巖層,那么巖層需要受到極大的力量,這個力量來自哪里呢?來自板塊運動!
板塊運動實際上是在地球內核熱量驅動下發生的,眾所周知,地球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三部分,我們極度簡化這個模型后(實際上非常復雜,簡化只是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可以認為地核是一個極高溫度的熾熱球體(某些區域的溫度可能達到6000℃,與太陽表面相當),地幔則是一個類似橡皮泥的可塑性狀態,而地殼則是堅硬的薄殼。
在地核加熱下,地幔會產生熱對流——熱的密度減低上涌,涌到表面的變冷下沉,如此反復——漂浮在地幔上的地殼就在地幔的對流運動下發生運動,這就是板塊運動的機制。當然,要是還不理解,大家可以吃個火鍋,火爐就是地核,火鍋湯就是地幔,白菜幫子就是地殼,只要火爐不停,火鍋里面的白菜幫子將會一直運動。
而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地球的地殼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實際上是由14個大的板塊以及若干個次一級的板塊構成的,在地心熱量的驅動下,它們就會相互碰撞——自然,我們憑直覺就能知道,在板塊邊界相互碰撞的地方,壓力是最大的,而這也正好與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一致:在板塊邊界處,也正好是地震和火山最頻繁的地點,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板塊邊界就是斷裂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