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夏娃是希伯來語直接的音譯,原文是??????,意思是“給予生命”,發音就是”ha-va”,聽起來就是中文的夏娃。
英文的Eve來自于拉丁語的翻譯“Eva”,后面的歷史西升東降,源于拉丁文的“Eve”就成為我們比較熟悉的夏娃拼寫方式,原始的“夏娃”反而沒人知道了(好在中文版本中還保留著人家真實的名字)。
不過嚴格來說,“夏娃”和“亞當”都不算人名。亞當是“土里來的”意思,夏娃是“給生命的”意思,屬于是創世神話中特有的象征性的符號稱謂。比如周朝的祖先中有一位“后稷”,這個是“谷物首領”的意思。后人記不得前人的稱號,就習慣用文化特征來指代先祖了。
另外,跟你們講一個規律,凡是圣經里的人名中文和英文發音對不上的地方,一律以中文為準。這是因為中文是從原文直接音譯過來的,而英文大多沿用拉丁文版的翻譯。
舊約原文是希伯來文,到了公元前三世紀,大多數猶太人看不懂希伯來文了,于是舊約先被翻成希臘文,后被翻譯成拉丁文。新約原文就是希臘文,后被翻譯成拉丁文。
后來到了公元四世紀,教會開始了長達幾百年的東西部分庭抗禮時期,東邊以君士坦丁堡為根據地,西邊以羅馬為根據地。西部為了顯明和東部割裂的徹底,當務之急就是要把希臘文圣經翻譯成自己語言。
耶柔米受命翻譯了第一部拉丁文圣經,叫做《The Vulgate》,意思是“通俗讀物”。很多人認識vulgar這個英文詞,有低俗下流的意思,但其拉丁文的意思僅僅指的是,以前只有學者才能讀,現在一般人也能讀了(雖然真識字的也不多)。
在拉丁版圣經中,很多希伯來名字被拉丁化,“Eva”這個詞本身也是從希臘文 Ε?α (舊約的希臘翻譯)而來的外來語。
再多說一點,拉丁文翻譯中除了一些名字和原先有了較大改變,翻譯中也代入了很多情緒,這和當時西部教會急著脫離東部教會,以及當時社會文化的特點有關系。
比如翻譯者耶柔米比較厭女,他對女性的態度是一方面特別熱愛女性的陪伴,另一方面特別懼怕女人的肉體和性欲,是一個矛盾混合體。這種態度也被他代入到翻譯中。創世記39章原文說波提法妻子向約瑟求歡,約瑟拒絕。到耶柔米這里,“他拒絕”就變成“他無論如何不能同意這邪惡的勾當”。諸如此類,充滿了情緒渲染、添油加醋的地方還很多,包括西方社會一度流行的妻子服在丈夫權下的觀點,都是從拉丁翻譯而來。
總之,由于后面歷史一度西升東降,拉丁翻譯成了主流,以至于現在很多人不知道它們是二手來的,不僅如此,拉丁版本還帶著很多政治和社會偏見。所以我不建議真對神學感興趣的人從拉丁版本入手,除非你要研究教會歷史,否則還是不妨回到原文,才能明白這些翻譯背后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