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好一款茶,首先要了解泡茶的“三要素”——置茶量、泡茶水溫和浸泡時間。
初學泡茶的人經常為壺里放多少茶而發愁,茶葉放少了茶湯寡淡沒滋味,放多了茶湯苦澀影響口感。泡茶高手常用“茶水比”這個術語來描述茶葉的用量,就是茶葉和水(其實是指茶具的容積)的比例。
在用專業器具和方法泡茶時,通常的茶水比在1:15—1:25之間,因茶葉特性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的綠茶、黃茶、白茶、紅茶和花茶,可以選擇1:25這個比例,即1克茶葉配25毫升的水。如果茶壺或蓋杯的容積是100毫升,放4克茶葉,泡出的茶湯濃淡適中。烏龍茶和黑茶往往追求濃厚口味, 采用1:15茶水比的時候比較多。
如果是日常悶泡法泡茶,茶水比多在1:50—1:100之間,而煮茶呢,因為持續的高溫,茶葉就要再少放一些,以1:150—1:200的茶水比為宜。
以上數據雖然精準,但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比如有時候我們無法得知泡茶壺的容積,就只好用簡單的目測法,來確定放多少茶葉來。對于茶壺和茶杯來說,它的容積和高度是呈正比的,以容積不超過400毫升的壺或杯子為例,外形緊細或者近球形的茶,置茶量以鋪滿容器底部、厚度約0.5厘米為宜;如果比較疏松的茶,厚度在1-1.5厘米之間比較適中。
確定好茶葉量,泡茶水溫也是有講究的。通常形容不同水溫的術語有:
高溫水,指90-100℃的水;中溫水,指90℃~80℃的水;低溫水,指80℃以下的水。還有常溫水、冰水等等。
大致的規律是,水溫高,茶香明顯,茶湯滋味濃強,容易顯苦澀;水溫低,茶香不高,茶湯滋味柔和但容易寡淡顯水味。多數綠茶原料較嫩,咖啡因含量高,容易泡苦,用低溫水泡比較好。紅茶、白茶、花茶及黑茶,用中溫水泡就很好喝,但像烏龍茶、普洱生茶和一些老茶,最好用高溫水沖泡,才能使它們特有的風味盡情展現。對苦味和咖啡因比較敏感的人,可以嘗試用溫熱水、甚至冰水來泡茶,損失一些香氣,但茶湯幾乎是不苦的。
總之,泡茶水溫同烹飪的火候一樣,可以根據茶葉特點和我們想要的風味進行調整。冬天泡茶,由于環境溫度低、茶具散熱快,泡茶水溫可以比平時略高。剛從冰箱里取出的茶葉溫度較低,第一泡的水溫可以提升一個級別,第二泡恢復正常。如果茶葉比較碎,甚至茶末居多,泡茶水溫可以降一個級別,減輕苦澀。
茶泡的好不好,和每一泡的浸泡時間有很大關系。在專業泡茶的場景中,當置茶量、水溫都是固定值,浸泡時間便成了泡茶高手們的角力點,單位精確到秒。
綠茶、烏龍茶和普洱生茶,風味易受浸泡時間的影響,所以在練習沖泡這些茶的時候,要先學會心中默默數秒,有時候差四五秒,茶湯滋味就有很大差別。白茶、紅茶和黑茶,對浸泡時間更寬容一些,浸泡40秒還是60秒,差別不是很大。總之,專業泡茶,是以“秒”為單位來計算泡茶時間的。
如果是日常悶泡法,茶葉放的少了,浸泡時間自然就要長一些,以分鐘計,高溫水沖泡的話,一般3-5分鐘比較好喝。如果是冷泡,浸泡時間就要按小時計算了,1個小時—4個小時之間,茶湯比較容易好喝。
最后,茶葉耐不耐泡,即一定份量的茶葉,能跑幾次、幾水或幾杯,其實是和茶葉等級、置茶量、水溫和每一泡的浸泡時間有關,泡茶高手,常常能夠把一款茶沖泡更多次數、茶湯依舊協調好喝,這是需要長期實踐、不斷比對琢磨,才能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