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我們的口腔一直是個絕對有菌的環境。隨著日常咀嚼進食、吞咽口水等動作,有超過 500 種細菌菌株漂浮在口腔中,維持著相對平衡的狀態。
當我們刷牙結束的幾分鐘內,唾液糖蛋白就能選擇性吸附在牙齒表面形成獲得性膜。它的厚度雖然只有幾微米, 卻是眾多細菌的完美“落腳點”,也為口腔致病菌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有實驗就從早期牙菌斑中檢測出了包括牙周致病菌等多種細菌,但這僅僅是口腔細菌繁殖的開始。
早期定殖的第一批微生物,黏附于牙齒表面、牙齦上皮等牙周組織上,它們在這里以小時為繁衍周期迅速擴散。
24 小時后,菌落完全融合,覆蓋牙面;48 小時后,原本結構相對簡單的獲得性膜“進化”成為牙菌斑生物膜。
要知道,牙菌斑生物膜并非細菌結構上的簡單疊加,而是構建極其復雜的微生物群落。它們繁殖得很快,在牙周的不同部位形成“村落”。
健康狀態下,菌群的正常活動并不會對機體造成損害。
但當某些特殊條件下(如不及時刷牙造成口腔 pH 失衡),有害病菌開始對牙齒周圍組織造成侵害,從而導致口腔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