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發現的最早的“屬相”記載出現在《南齊書·五行志》中:“東昏侯屬豬……梁王屬龍……”,是可信無誤的證據,這說明最遲在南北朝時期,用生肖屬相紀年指人就已經普遍運用了。
至于為什么是這十二種動物,學界說法不一。有說是來源天象,十二生肖和二十八宿有對應關系;有的說是來源于早期的動物崇拜;郭沫若等不少大學者說十二生肖來自西域或者印度。這些說法看上去都有一些道理,但都沒有根本性證據。
以我看來,這仍然是水到渠成,慢慢形成的。生肖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組——生活相關的,比如牛羊雞鼠;危險厲害的,比如虎、蛇還有上圖漢簡里的象、鬼什么的;再有就是龍這種不存在或者已滅絕的神奇玩意。這也算古代的“科普小貼士”吧,掌握了這些動物,小孩就知道哪些可以吃,哪些可以養,哪些要躲著。至于鱷魚啊、獅子啊、豹子什么的“危險品”,都不是古中國人生活中常見的。
令人吃驚的是,世界上的古國有很多類似“生肖”的文化,而且往往是十二個。像巴比倫的生肖有隼,希臘的生肖有紅鶴,印度生肖有獅子,緬甸生肖有天竺鼠,當然都是根據各地的動物情況慢慢形成的。黃道十二宮的希臘語源“zodiac”,就與“zoo”動物園是同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