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能夠用來防治柑橘采后病害,保持柑橘新鮮度的方法大體有三種,分別是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
其中,物理防治一般是利用低溫處理、臭氧氣體熏蒸和紫外照射等物理的技術通過降低果實的呼吸作用和抑制病原菌的生長代謝等原理來達到對果實保鮮儲藏的目的。然而這些物理技術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低溫儲藏耗能較高,甚至質量不穩定;有些物理保鮮技術還會造成果實細胞組織損傷,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分解和流失等不良后果。同時物理保鮮設施制備花費較高,一般果農很難長期承擔。
至于生物防治,這種防治方法則是利用一種微生物的活性制成生物保鮮劑來控制另外一種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以達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防治效果,因其對于環境無毒成為一種很有前景的防治方法。然而該方法同樣稍有不足,受溫度和pH 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單獨使用的效果并不穩定,目前大多只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很少應用于實際生產中。
而化學防治則是使用化學藥劑,如殺蟲劑和殺菌劑等通過浸泡或噴灑等方式施于果實表面,達到抑制或滅殺病原微生物生長,最終實現防治果實腐爛的目的。這種方法只需購買藥劑即可使用,使用成本很低,果農都能夠承擔,同時這些化學藥劑是根據病原菌的生命弱點來發明的,使用方法簡單,殺菌和殺蟲效果強,且不受地域和季節性影響,被認為是柑橘保鮮的最好方法。因此,目前柑橘果實采后病害防治的實際生產中,都是采用化學防治法。
目前,柑橘保鮮的化學防治藥劑主要有咪鮮胺、抑霉唑、枯草芽孢桿菌、甲基硫菌靈、百可得和噻菌靈等,均獲得了國家農業農村部的農藥登記認證,都是低毒微毒藥劑,可依規進行柑橘殺菌保鮮。而這些化學藥劑在登記之前均要通過嚴格的實驗測試、大田測試和毒性測試等諸多考核才可登記,所以從藥劑使用的安全性上看是有安全保障的。
同時國家為了進一步保障群眾的“果籃子”安全,還發布了國家標準(GB 2763-2019《食品國家安全標準 食品中農藥殘留最大限量》)的規定,規定明確指出咪鮮胺、抑霉唑和2-4滴最大檢出限量標準分別為5mg/kg、5mg/kg和0.1mg/kg。而我國各地區的監督管理部門在多年來的監督執法過程中,均未發現有柑橘農藥殘留量超出國家限量標準的事情發生,所以我國柑橘市場總體是安全健康的。
此外,在現代農業的背景下,使用化學藥劑已經成為一種主流,許多農產品均含有或多或少的農藥殘留。然而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國家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均是經過大范圍采樣實驗并計算才頒布的,具有科學性和可靠性。低毒和微毒的保鮮藥劑施于柑橘果實表面后,再經過標準的安全間隔期后上市,農藥殘留已十分微量,屆時消費者購買后,經過水洗或紙巾擦凈均不會影響生命健康。
因此,綜上所述,只要柑橘從業人員嚴格按照國家批準規定使用登記在冊的保鮮劑,嚴格按照流程,規范使用,遵守安全間隔期上市,農藥殘留符合國家最低限量標準,浸泡過保鮮劑的柑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無需擔憂。
參考文獻:
[1] Jinyin C, Yuting S, Chuying C, et al. Inhibition of Key Citrus Postharvest Fungal Strains by Plant Extracts In Vitro and In Vivo: A Review[J]. Plants, 2019, 8(2):26.
[2]潘春奇.柑橘采后病害的鑒定及其主要病害生防菌劑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22.
[3] Rodriguez I F, Sayago J E, Torres S, et al. Control of citrus pathogens by protein extracts from
Solanum tuberosum tub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15, 141(3): 585~595.
[4]朱麗華.柑橘類水果采后病害及其防治[J].世界農藥, 2005, 27(2): 18~21.
[5] 曾榮,李平,陳金印.天然保鮮劑與果蔬采后生理[J]. 食品與發酵工業, 2004, 30(11): 138~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