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時,猴子就喜歡東看看西玩玩,比如捅馬蜂窩。更別提它們每天看著景區進進出出那么多不同的人,背著不同的包,自然會忍不住上前查探一番,遇見喜歡的更是想直接搶走。
搶東西也就罷了,為何愈演愈烈成了猴子傷人,甚至“人猴大戰”?
這就不得不提到人們的“溺愛式投喂”了。那些在我們看來毫無惡意的投喂、親近,都可能成為猴子翻包、搶食以及傷人的底氣。
以黔靈山為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不過只有幾只逃逸出來的實驗獼猴,如果沒有人為干涉,再加上食物、空間的限制,幾只逃逸的獼猴在黔靈山并不會過度發展,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是,隨著游客們蜂擁至此,投喂逐漸增多,甚至有當地居民組成“愛心投喂”團隊,每天向獼猴投喂食物。由于人類投喂的食物非常容易獲取,猴群的行為逐漸出現了變化:從最初的懼怕人類,到習慣投喂,再到開始產生乞食行為,最終造成了找不到吃的就打人的局面。
最后,猴子本就有野性,受到刺激就容易做出一些不當行為,如果有人去專門挑釁、逗弄甚至毆打猴子,讓猴子不得不做出反擊,長久下來猴子就可能會對人類產生記恨情緒。
就是說,下次遇到猴子,還是保持邊界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