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作為變溫動物,自身消耗的能量遠低于我們人類這樣的恒溫動物,而低溫環境更是進一步降低了魚的新陳代謝。所以,魚即便不進食,只依靠體內儲存的能量就足夠挨過冬天,于是乎,魚中的大多數也不必擔心會被“餓死”。
那些生活在溫帶寒帶“抗凍”的魚到了冬季,體內的蛋白質和糖的濃度會變高,尤其是葡萄糖,濃度可以增加夏季的一倍以上,這就讓鯽魚體液的冰點降低,即便體溫達到0攝氏度,體液也不會結冰,這也成為其避免被凍死的主要原因:細胞內的液體結冰后膨脹將細胞壁撐破,導致細胞受損而死亡。同理可證,由于我們養的金魚屬于由鯽魚馴化培育出的人工觀賞品種,所以即便魚缸表面的水結冰,只要水沒有完全凍結,魚就不會被凍死。
當然,經常去河邊散步的朋友會看到,每年都會有一些魚被凍在冰里,其中大多數是因為受傷或體弱等原因導致的,還有一些可能就是單純因為倒霉。魚在寒冷的水中雖然游得十分緩慢,但也高于大多數情況下水結冰的速度,當它察覺到即將凍冰,早就游走了。
不過近些年網上流傳一些這樣的視頻:把完全凍住的一條魚從冰箱里拿出來,放到水里化凍一會兒還能活過來。這樣的視頻一般是先把魚放入液氮中,利用液氮將近-200攝氏度的低溫急凍,這時魚體表凍結的速度非常快,但魚體內還是正常溫度,看上去魚表面是一層冰,放到水里以后,體表的冰化了,魚自然也就“活過來”了。其實,如果凍的時間長一些,魚很可能就活不過來了。